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美学的终极追求。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审美关系质的规定性即和谐自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是美学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状态的审美判断,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质上是社会美审美理想指导下的审美创造,美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和谐的审美人格、树立和谐的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审美活动,美学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方法是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即取消传统的主客对立的“意向性”的方法,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它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现象学美学的代表,杜夫海纳运用这一方法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作了全新的诠释,使美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美学,而发展成为一种强调人主体的感性、主观情感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研究的转向无疑为美学这门“感性”科学正了名,并且推动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在遵循戏曲艺术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尽情地将和谐统一、均衡稳定的“中和之美”思想发挥到极致,其中强调演员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技巧统一的所谓“内外结合”的戏曲美学命题,有推波助澜之势。  相似文献   

5.
英伽登认为审美经验活动开始于对实在事物的认识,审美对象是审美经验的产物,但是审美对象不同于实在事物,审美对象形成后也不局限于实在事物。本文探讨了英伽登的这一美学思想,即审美经验活动经历预备情绪,审美对象的形成和作为审美特质的审美对象质和谐的产生过程。在形成质和谐的基础上,审美经验过渡到它的最后阶段,就是对价值的认识。英伽登运用现象学方法论证了审美经验活动过程,其中体现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方法是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即取消传统的主客对立的“意向性”的方法,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它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现象学美学的代表,杜夫海纳运用这一方法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作了全新的诠释,使美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美学,而发展成为一种强调人主体的感性、主观情感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研究的转向无疑为美学这门“感性”科学正了名,并且推动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在遵循戏曲艺术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尽情地将和谐统一、均衡稳定的"中和之美"思想发挥到极致,其中强调演员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技巧统一的所谓"内外结合"的戏曲美学命题,有推波助澜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里的分类现象从戏曲本体、戏曲创作、戏曲接受、戏曲表演、戏曲多维综合审美等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项二十小类。戏曲本质存在不同审美定位,使得分类现象之间错综复杂,互相交融。分类现象和戏曲发展息息相关,戏曲美学理论受到其他诸种艺术理论的影响的同时,积极构建体现自身本体特征的分类并积极反作用于其他艺术理论。自觉的成系统的分类批评出现在明中后叶,合乎戏曲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9.
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都源自于社会实践,且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二者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和同构性。对闽南民俗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会大大有助于改变传统美学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的漠视状态,使美学能够得到来自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为美学理论的现代发展做出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悟”与“思”这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 ,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本文从“悟”和“思”的源起及其进入审美体验领域的发展过程 ,审美体验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主体的思维特征 ,审美体验的本体以及中西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差异之根源等方面进行论述。“悟”与“思”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二 :一、在“全球化”业已来临的时代 ,中西美学势必出现融合的趋势。二、在美学的重建上 ,中西美学不约而同寻到了“诗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也蕴含着他的美学思想,他认为通过读书来获得审美常识,尤其是懂得美学中的距离美、审美移情这两个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可能,从而使个体自身不再为日常琐事而困扰,取得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在情感与理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一种精神价值与审美智慧,是道器合一的精神范畴。中和智慧源于先秦时代的哲学,缘于对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思考,并且形成了思想理念与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方法,萌生了中和为美的思想观念。“中和”不仅将“天和”视为“人和”的决定因素,而且将文的和谐与人际和谐联系起来,天、人、文三者互相作用,构建起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在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与学术风气的影响下,“中和”的意蕴不断得到深化,从思辨的哲学推论逐渐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在艺术创作方法与技巧中,“中和”表现为变动相合、和而不同、以一总万、“大和”境界的观念体系,孕育了“中和”的审美智慧和人格精神,是我们今天尤其需要探讨与汲取的中国美学上的精萃。  相似文献   

13.
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与其相反,电影艺术的美学特性则是纪实、逼真。在戏曲电影这种新的艺术载体出现之后,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作为其两大构成元素,二者此消彼长的构成比例也成为权衡戏曲电影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本文将对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的场景设置、镜头运用以及审美追求的特性的分析,来探索戏曲电影中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可行性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成长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席勒美学 ,其形成享用了启蒙时代的滋养。在那样一个渴望自由、追求个性发展的年代里 ,席勒的美学同样打上了自由的底色。 1 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使席勒的思考发生了变化 ,他最终选定了美学 ,希冀用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分裂的人性复归和谐。当席勒凭借美学实现其自由理想时 ,审美却在达到道德自由的手段与人性完善自由的目的间摇摆 ,他的美学思想呈现出矛盾性。这一方面与席勒的个人气质有关 ,又与现代美学自身的特点有关。席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美学反思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的出版美学既与传统的出版美学研究范式和成果相区别,又将传统与数字出版物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辩证综合、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和理论结构,包括了传统出版美学和数字出版美学在内的审美科学。数字化时代的出版美学以融合为基本特征,研究对象的外延扩大了,审美行为与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时代出版美学借助数字技术丰富出版美学的产品形态,借助数字出版实践丰富出版美学理论,通过创新保持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戏曲表导演美学思想的创立者和思考者之一,阿甲先生留给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太多,这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也是至今仍极大地影响当代戏曲艺术创作实践和戏曲表导演美学思考的就是体验与表现相统一的问题.阿甲之所以始终坚持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他一直希望在西方话剧的体验论与中国戏曲的表现论之间建构一个体验与表现的张力,将中西戏剧艺术的主导表演方式加以整合,以丰富中国戏曲的表现力.这个动机无疑是好的,但它却忽视了这两种不同的表演美学原则的根本差异.戏曲艺术包含了太多审美表现的形式因,所以.从根本上说,戏曲艺术就是其自身极为复杂的审美形式因的充分展示,它是通过以演员为中心的充分技艺化、程式化、复杂化的审美表现而展开的艺术样式,因此,它就与不是以审美形式因的展示为主,或者说以思想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导演调度性等为主的逼真体验艺术形成巨大的差异,不承认这种差异,而硬要生搬硬套非自身内在规定性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是不承认艺术样式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自足性,其结果就是戏曲自身的特点丧失殆尽,而成为西方话剧的附庸.  相似文献   

17.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强调了身心合一,既包含了以往的"美学认识论"又包含了"美学体验论",同时批判了后现代美学中的激进的"身体美学"观,还融合了东方身体哲学中的"中和"观,展示了一种自然健康的"身体美学"观,可以成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作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美学"引入到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扩大了青少年审美教育的范围,从审美认识论扩大到审美经验论,拓展了美育的范围;二是"身体美学"是融合了道德观的"身体美学"理论,提出了自然健康的身体哲学;三是"身体美学"可以应对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关切,批判商业主义对青少年身体的商业消费;四是"身体美学"对很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有美学上的包容和接纳。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引入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回应和应对青少年在审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随着现代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现才进入人文社会科学视野的。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商业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协调商业的发展 “协调”从语言学上看有两种属性,其一是名词属性,指事物内外部各要素的和谐状态。其二是动词属性,指通过某种努力使事物内外部各要素的不合谐状态达到和谐状态。前者表现为事物的自发或自然状态,后者表现为事物的人为过程。事物内部的整体性,要求各要素的和谐,事物外部的关联性,也要求各要素的和谐。事物内外部的和谐性克服不和谐性,才能达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宇宙间存在的自然万物是和谐统一的,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这种生态意识和互补融合的生态审美理想,在王维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