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儒、道、禅三家美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把康德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作了比较,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有许多可汇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尤其对文学翻译,不同语言背后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的转换是其研究必不可少的对象.目前,已有学者把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和文化迁移美学这四类美学理论结合做了研究.本文就从这四个视角出发对我国文学翻译美学的发展做一梳理以明其流变,并因翻译的交际性和实践性提出了从交际美学和实践美学这两个新的美学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上,太虚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直接就佛教美学问题发表意见的高僧,他在实际上做了中国佛教美学学科建设的开创性工作.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无人专门就佛教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发表意见.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重新开始思考有关佛教美学问题.在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中,最为活跃、成果突出的是禅宗美学研究,对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净土等等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则尚未起步.而居士佛教美学在中国佛教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今还是一块未曾开拓的处女地.总的说来,作为中国佛教美学的学科建设,目前尚处于草创阶段,需要有志于此的学人来做这项工作.中国佛教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国佛教美学的性质、特征、思想体系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美学的"美学大讨论",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确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立学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四大流派",并为实践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流派做了铺垫;它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通"中、西、马"的中国特色定下了基调,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客观统一论",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列第一义的、中西融合的"主客观统一论"。当然,"美学大讨论"及其朱光潜先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学术政治化、"大批判"文风、教条主义倾向,这都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海外学术信息60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陈继法作者在台湾《东亚季刊》第25卷第3湖上发表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萌芽、成长与演变,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学发展的概况与动向。当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盛行多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美学领域里已做了相当的努...  相似文献   

6.
西方美学思想与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本文对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评论。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和诣是古代审美范畤,崇高是现代审美范畴,中国现代美学之所以划开了它与古代美学的界限,是由于崇高对和诣的否定和取代。和诣与崇高的历史转换,就意谓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自然生命理念对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大自然生命理念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价值论;论述了中国美学和诗学中的登高、悲秋、惜春意识同自然生命理念的关系;探讨了大自然生命所激发的“物感说”理论。文章认为,没有大自然的美好形态,没有人与大自然的亲密交流和融合,就不可能产生上述独特形态的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为汉学西渐作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歌和汉诗英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与唐诗美学所体现的现代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互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本文试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美的本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美学价值、美学创新的时代要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中国哲学史还是中国美学史上,“气”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有着独特地位.揭示“气”作为美学范畴的形成过程,对于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就“气”这一美学范畴的形成做一点粗浅的分析,试图揭示“气”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中西小说美学在社会基础、思想倾向和审美理想诸方面都有着大致的相似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生活的地域性或民族差异性,二者在审美观念上也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和各自的特殊性。本文试图就此在宏观上做一概括的比较分析。中国的小说美学从李贽开始,特别是到金圣叹之后,其社会基础、思想倾向以及审美理想诸方面与以巴尔扎克、狄更斯、别林斯基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美学相比,大致是相同的。中国小说美学很大程度上接近于西方近代现实生义小说美学,伴随着新兴的市民意识而兴起的戏曲美学和小说美学在其审美理想上说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沿着历史的线索回顾了中国美学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所走过的五个时期,展现了中国美学由古典美学向近现代美学转变并逐渐建立美学近现代体系的历程,从中总结了中国美学的几个特点。本文对当前中国美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中国美学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历经10年而著成的《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一书的基本思路和理 论框架进行了总体反思和梳理,并借助中国文化“百年回眸”的契机和当代精神谱系的微妙调 整,对书中若干观点进行了参证、校证和补证。本文认为,本世纪以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 也正如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一样,过分依傍西方学术范式,或许在某个地方丢失了“钥匙”,但 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不会泯灭,而会在当代条件下重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当代诠释学美学的观点,探讨中国诗学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所隐含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尤其诗学中有关隐喻的认知、理解与解释的作用。本文首先讨论诗与诠释的美学问题,探讨孔子所谓的"言诗"和孟子所谓的"说诗"所隐含的有关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其次,探讨诗的诠释学美学的意义,指出当代哲学美学除了一方面重新对美与艺术的概念提出定义的解释外,另一方面则以所提出的艺术或美学理论作为解释意义的方法,亦即以美学为方法,作为解释存在意义的理论基础。不过,本文的主旨并不在于套用西方美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中国传统的经典或文献意义,而是从当代美学尤其是诠释学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献所遗留之文字片段,来理解中国以诗作为艺术存在的解释意义的方式以及其中所隐含的美学问题的向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国当代两次大的美学争鸣,并对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论文提出了当前美学的沉寂与泛化现象。美学的泛化,是指美学向生活和艺术领域的广泛渗透,这对美学的自身建构和新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一位美学大家,同时也是较早地自觉进行比较荚学研究并卓有成就的美学家。他既不是把中西美学拿来做一般性的比较,也不是简单地利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而是通过对中西美学做根本性的比较和分析,使得光靠单向研究所不易发现的某些内在特征显露出来,从而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把握,进而为世界美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宗白华关于中西艺术的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他的比较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尤其值得重视和借鉴。中国人以其独特的空间意识,构成中国艺术及美学的根本特征,并映射着中西哲学以至中西文化间的基本差异。宗白华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①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透过中西艺术空间意识的特征,才能够具体、明晰而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中西艺术和美学以至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特质或深屋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