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理学人性观反复变化,忽而忽略人性,忽而抬高人性,这既是心理学科学化追求的结果,也是心理学渴望揭示人类心理本真使然。选择科学化就意味着放弃对心理本真的追求,选择对心理本真的追求就意味着非科学,人性观的摇摆使心理学陷入了两难抉择的境地。文章考证了东西方哲学人性观,分析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各自的人性假设及研究立场,主张心理学既要跳出自然科学二元论、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人性假设,也要跳出人文主义及后现代哲学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人性假设。人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只有将人性在"追求幸福"的框架下予以理解,才能超越心理学的分歧,促进心理学对人性本真的理解并造福大众。  相似文献   

2.
情境与情境理解方式研究:多学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是一个在诸多学科中广为运用的学术概念,并且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理解方式。通过对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情境内涵与理解方式的系统考察,揭示不同学科情境研究的共性与差异,为情境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观点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的本土文化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心理学探索和心理学传统.对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存在着十分不同的学术理解.有在西方科学心理学框架下的理解,有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出发的理解,有片断破碎和语录摘引的理解,有完整系统和深入全面的理解,有限于传统和解释传统的理解,有立足发展和力求创新的理解.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应成为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有益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学术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立足于本土心性学说资源的心理学创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研究者对内观的界定和测量上的异同,探讨如何推进对内观本质的研究。方法:对目前研究者提出的内观概念进行梳理,对多种内观主观报告量表从内在结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目前心理学研究中内观的概念和操作化测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差异反映了研究者在对内观概念的理解、内观经验、研究背景和兴趣等方面的不同。结论:应该更加关注对内观训练者的质性研究和对内观效果的验证性研究,这将有利于促进心理学对内观本质多层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以语言心理学为基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模糊容忍”的概念,然后将“模糊容忍”的三个阶段与外语听力理解的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听者“模糊不容忍性”产生原因及其对听力理解机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听力理解过程中“模糊不容忍性”干扰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智力是心理学中定义最为多样化的概念之一,不仅心理学家有着各自的智力观,普通民众也会对智力提出各异的看法。智力内涵的这种巨大分歧可以明显反映在国内外有关智力测验的工作中,因此,梳理智力测验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智力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大类。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传统语境概念把理解话语的语境看成是事前设定的,传统语用学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人的知识因素与具体语境因素相结合进行推导的结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传统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不足,以及认知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作用,从而提出动态语境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心理契约理论是企业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其概念、内容、维度、特征模型等方面研究,其中概念是前提,决定了其他三个问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学术界对心理契约概念上存有"单向度期望""双向度承诺"论争,后者更为契合心理契约的学理诉求。心理契约双向度概念内在规定了其依附性、主观性、客观性、交互动态性、法外性,这些特征是心理契约较传统契约更为人本化科学化的体现,但同时也为心理契约建构中主体双方的对等、既有心理契约特征模型的多样及心理契约有效监督设置了障碍。  相似文献   

9.
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虽然谈了多年,而且著书立书甚多,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方法、途径等。但本人觉得,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概念的理解,实现的方法、途径上,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本人仅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心理学一系列新进展的分析,探讨了心理学正在经历的从物理学隐喻向生态学范式的转变。20世纪末出现的主体间性理论、叙事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一系列心理学新领域,以及人格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传统研究领域的新发展,都体现了生态主义的思想,可以放在"生态主义的心理学"(ecologistic psychology)这个大概念之下去理解。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把系统的、整体的、历史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中,是研究范式的全面转变。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当具有生态主义的视角,应当对科学与人文、定性与定量、行为观察与内省分析等有差异性的研究取向与方法兼容并包。因此,所谓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意味着在对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认识、对心灵世界与其存在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以及探索心灵世界的方法这3个方面都体现出生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一直是主流心理学争论不休的话题,新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各自提出了新的文化观,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对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解释,都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两者在关注的视角、建构观、研究方法及范式和文化范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在对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和个体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建构,建构在话语中通过互动过程进行,并关注文化、历史的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提倡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知识、自我、人格等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自我观和人格观.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美育心理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心理思想在古今中外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但将其挖掘出来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因其诞生历史的短暂,导致对其认识的曲折,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在根本上有别于美育心理、审美心理、美育、美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其学科体系建构也表现出强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
热衷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学者们,凭借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全新观念,对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法则进行反叛和解构,用整体论、建构论等观念超越了科学心理学自身难以僭越的路障,确立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蔡元培的心理学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心理学乃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在德国留学时,曾经学习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和哲学。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心理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很重视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他是现代心理学积极的倡导者和扶持者:在北大创建了心理学系,建立第一个心理研究所,重视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关于心理学的性质,他继承了其师冯特的观点,认为心理学采用了实验科学方法,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作为教育家,他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提出了五育及完全人格教育心理思想、按照儿童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这些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心理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美育是蔡元培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基础。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提出将西方心理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的心理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孙中山从政治——心理视角出发形成的对政治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进而探讨了孙中山关于国民政治心理及其在制约政治变革成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的诸多论述。文章还指出了孙中山希望引进心理学来研究政治问题的自觉认识及其成因、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心理学是以机械论,即人的心灵是一架机器为哲学基础建立的。这种机械论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心理学界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认为西方心理学自身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西方心理学的问题是其发展理念导致的,因此必须进行理念的重新定位和发展框架的结构性调整,以生命心理学取而代之。生命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心灵不是一架机器而是有生命的,并以生命论为哲学基础,以期建构全部心理学,即全人的和全人类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伦理观、宗教观等各个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习语翻译时应克服定势思维倾向,应持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对习语中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文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实现跨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取向的心理学发展迅猛,得到了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文化取向心理学的历史脉络还缺少必要的理论考量。文化取向的心理学经过了哲学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三个发展时期。从历史角度出发,追溯文化取向心理学的历史,为反观当代心理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众多学科合力影响之结果。表面上看,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没有什么关联,但笔者根据勒温(1936/1997)的《拓扑心理学原理》研读,发现拓扑心理学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体系和基本概念影响相当大(如概念整合、心理空间),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门新兴学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