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叙事主体主要包括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传统小说中二者基本一致,普遍信奉叙述者权威的原则。在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中,叙事主体以及主体的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西现代小说的内涵不同,导致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差异: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全知叙事”的方式,其主体分化动摇了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重评价;中国现代小说摆脱了传统白话“口述”方式的“全知叙事”,基本上仍信奉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显性评价转向隐性评价。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也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叙事主体分化。  相似文献   

2.
废名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文体上表现为诗化叙事与散文化叙事.在主题选择上,废名坚持寻找故乡与表现黄梅;在文化资源上,是对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文学的有效融合和超越,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在审美情趣上,表现为宁静幽远情韵并致,情感内敛含蓄节制;其价值观的基础是融会儒、道、释于一炉的“道”,核心是“诚笃”与“真实”,即“不自欺”;在古典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冲突和选择之中,废名彰显出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切构成了废名小说的写作“传统”,一方面,他是对既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他以其执拗的个人努力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写作的崭新传统.废名的小说传统对同时代及其以后的作家创作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并形成清晰的传承谱系.这种写作传统一直没有断流,代有传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世界末日之战》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略萨最重要的作品,它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拉美小说的新倾向,即在取材和叙事手法上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运用多种现代叙事技巧使小说叙事结构不仅更富内聚性和动态性,而且独具“立体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小说”观念,作为现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逻辑起点”的重要构成内容,鲜明地体现着偏重小说社会功利性的现代理论诉求。其以“小说界革命”、“小说为国民之魂”、“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为鲜明思想标志的“新小说”理论批评,使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的价值观念、本体观念、类型观念、叙事观念乃至小说文论话语方式等方面发生从古典向现代的急遽转换,呈现出勿庸置疑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沈从文与现代性线性时间观念迥异的时间意识,以及这种时间意识对小说叙事的影响。在“常”与“变”的执着思索中,沈从文超越了现代作家普遍存在的进化论的时间观念,拆解了“新”“旧”之间的对立模式。在普遍“新”胜于“旧”的价值期许和对未来乐观表达的现代叙事中,沈从文小说中的时间诗学构成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与“叙事的小说”与“描绘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小说类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沈从文的诗化小说的叙事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改造与转化、获得现代意义而形成的,对中国小说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变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处在中国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地带 ,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叙事理论品格。但是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部分文献对现代叙事学中的“客观叙述者”、“干预叙述者”、“同叙述者”及其相应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问题均有所涉及 ,产生了一些虽然稚拙却也精彩的有关小说叙事方式的理论观点。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演化的角度审视 ,它们具有不可漠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小说在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五四”以来,大众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只有在十七年期间,才产生了大量的在普通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十七年期间,作家们追求大众化的途径大体相同而又各具特色,具体到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可以说,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会生活,是作品在大众化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拟通过对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小说在继承古典传统方面给小说带来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发端于中外交汇、古今争斗的背景之下,"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及中外文学"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发生与发展,从"新小说"到"五四小说",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传奇叙事传统进行承袭、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白话语言/生命场域/时间”三位一体,在现代主体的反思观照中形成意涵丰富的纲领句式,并作为叙事逻辑框架统率整个叙述,构成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特质。现代白话常常融入欧化的、能包容复杂意涵的句式;在时间的断裂中,中国现代叙事主体入新出旧;叙述对象兼处现代时间断裂中的不同生命场域———理想与经典的现代白话叙事正是对这三者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的“对话与潜对话”,是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反对传统的对话方式,充满先锋色彩的内心独白,强调内心独白的前奏,发掘潜对话的多维功能。这一理论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重新认识西方现代入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的二十年 ,是中国长篇小说由传统叙事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一批“新小说”家将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 ,在创作实践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对小说叙事角度的转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残游记》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一篇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的复杂性,以许地山为典型个案,通过文献梳理、文本细读等方法,重新审视其小说与中国古典诗学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在整个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中,许地山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当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无偏激地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否定之时,许地山却在自己的小说实践中,通过对意境的营构、传奇性情节的设置和古典叙事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向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叙事结构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传统小说情节化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从而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文学天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现代转型和审美风貌.对传统乡土根基之淳朴、野性、雄强的生命力和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的认同及对其隐藏的负面、反人性的文化之恶的省察构成了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在乡土之根评判上的辩证审视取向,他们对现代工具理性侵袭乡土和腐蚀人性的书写亦具有同构性.福克纳小说的感觉诉诸、意识流独白、多角度叙事等现代派表现手法对中国新时期作家文体观念的重构和文体叙事的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基于中国文化和语境的视野和经验,中国新时期作家的主体性选择使其在对福克纳作品借鉴、接受过程中存在着变异和改制的衍化,逐渐形成了兼具“中国气派”和“现代性”审美质素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小说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说书体”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和美学特征,并将此融入其后现代写作实验中,在“传统”与“现代”中建立起一种相得益彰的文学话语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一创作风格的形成,也为探讨汉语言文学在与世界文学对话时,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学消费历史的现象,从理论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小说与历史的关系。作为历史的边缘文体,传统小说不是“博采旁蒐”,就是直接演绎史书,历史演义便是以“同质性”的叙事诠释了历史的真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外在于传统历史的“异质性”的叙事,通过对传统历史的“修补”,表达了建构现代历史哲学的冲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消费主义的合流,则彻底打破了历史的整体性特征,祛除了历史的光晕,从而造成了以戏说为特征的文学消费历史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文人公开在报刊发表日记,对日记文体在现代中国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西方小说的译介,使中国作家意识到在小说中穿插日记的妙处;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日记小说的奠基石。现代日记小说的盛行,还与现代作家的创新精神分不开。日记小说具有私人性与公开性有机统一的特点,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以人物内心活动的流程来结构全篇,注重描写小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