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理论界较普遍认为产权是影响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然而对于渔业资源来说,其流动性、公共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强互补性等决定了明确地界定产权将会付出较高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产权是可选择的,以海洋渔业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为基点,突破地域行政划分限制,阐释集体产权,并利用模型和数据分析验证集体产权下海洋渔业资源优化结果。同时提出在海洋渔业资源中强化集体产权理念,以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太湖蓝藻事件"的实际案例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揭示了产权残缺不明、产权责任体系缺失是"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在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界定明晰的产权,实行排污权可交易制度,才能够充分合理地使用和管理公共湖泊资源,防止此类负外部性事件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辽东湾沿海渔民主要收入来源的海蜇遭到过度捕捞,资源日益枯竭,因此海蜇资源管理就成为渔政部门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从辽东湾海蜇管理制度的变迁,即从渔业管理制度的供需、均衡以及变迁,可以发现辽东湾海蜇管理制度变迁是一个分层次的向上逻辑演进。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同类质资源悲剧”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同类质旅游资源开发的争夺日益激烈。拥有同一类型或同一性质旅游资源的不同地区,对旅游资源进行抢夺开发并恶性竞争,最终导致整个资源市场低效率的悲剧。本文认为,制度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和产权治理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公地悲剧"概念,补充延伸性地提出"同类质资源悲剧"新概念。首先从"公地悲剧"与"同类质资源悲剧"的异同,推导出"同类质资源悲剧"的性质;然后用博弈论分析"同类质资源悲剧"是否存在必然性;最后得出结论并探讨如何治理。通过协调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同类质资源的抢夺是不可避免的,抢占同类质资源开发先机,是区域旅游竞争的首选措施;可以通过合并行政区、区域合作和差异化开发等措施,对同类质资源悲剧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它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公共属性.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监管职能的分散、监管职责的不明晰,容易产生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领域的"反公用地悲剧";同时政府作为监管主体,具有"经济人"特性,必然出现政府监管失灵、低效问题,导致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社会成本增加.治理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失灵,需要整合各种监管资源和力量,培育和支持第三部门参与,加大食品违法成本;同时,建立消费者监管的利益驱动机制,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掠夺式"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空塌陷等人为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煤炭资源逐渐萎缩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存在太多障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矿山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者实行征税、收费或罚款,发展替代产业等政府调控手段,还应当采用BOT融资,发行生态彩票,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培育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等市场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外部不经济问题,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行为分析,发现由于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容易产生"搭便车"和"公地悲剧",进而导致此类产品的供求失衡.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征收"庇古税"和产权界定.本文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提出必须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首批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选取了9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指标的核算,测度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据此提出了资源枯竭性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移民的主要承载地。山区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但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其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现有小城镇中的道路凌乱、河道堵塞及污染是典型的"公地悲剧"的产物,公共建设使用呈现反向"公地悲剧"现象。为促进社会转型,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力,必须对现有小城镇进行改建、扩建,破除"公地悲剧"难题。为此,需从散居农民变身城镇公共人、组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管理机构、小城镇规划预留公共用地建设公共设施、共同承担公共义务、修建管护公共设施、提倡公共文化锻造培育公共精神几方面重建小城镇。  相似文献   

10.
"公地悲剧"论认为,公共资源一定会遭到滥用,从而必然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大量反"公地悲剧"现象,人们往往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相悖的现象,就在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抽象掉了人类的社会性,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个体行为都具有亲社会的倾向,这种亲社会性将会导向社会的合作.其实,如果在社会性的基础上引入"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沟通"公地悲剧"和"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促使"公地悲剧"向"公共福祉"的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11.
任何生产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资源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比例。在很多情况下,投入资源之间的比例是可变的,即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理想的状况是,是根据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效率等因素对其进行合理组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资源秉赋,我国应增加智力资源的投入、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即实现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部分替代,这种替代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资源日渐耗竭之当下,自然资源稀缺之警钟早已敲响,但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欠缺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功能,而仅仅将资源税作为调节级差收益的工具.如何构建新型的资源税法律制度,既能体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又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从收益型资源税向环境友好型资源税转化,是资源保护刻不容缓的议题.我国可以在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和建立油气资源税、煤炭资源税、水资源税法律制度,形成一套既能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又能实现资源保护目的的税收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对儿童发展发挥重要影响,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更有利于儿童成长。生态系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活教育”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主体性、适宜性和发展性三个原则,研究发现社区自然资源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发展的源泉;社区的空间资源之公共场地提供给儿童运动和交流的环境,社区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给儿童社会认知的机会;社区的人力资源包括成人和同伴与儿童的互动可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现有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存在的不足,吸收家庭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人力资源经济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以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和企业人力资源数据为依据,计量人力资源全部投资成本进而确定人力资源价值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模型.该模型尝试从投入值角度计量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可明确人力资源的投资来源和追索权,有利于揭示隐含在人力资源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确定不同人力资源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制约着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为此,必须尽快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并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依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实践,对其科学筛选、分类整合,以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及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本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章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强调校本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并对校本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及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其党组织开发好自身的丰富执政资源,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高校党组织只有积极挖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深入开展历史国情教育,不断完善高校党的民主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开发好党执政兴国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思想文化资源,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研究市场资源、非市场资源和制度资源与企业缓冲战略和搭桥战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研究显示,市场资源、非市场资源和制度资源对缓冲战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资源、制度资源对搭桥战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非市场资源对搭桥战略的显著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论文分析了云铜公司资源利用现状,阐述了开发再生资源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培育和开发再生资源市场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2,22(1):89-93
经济运行从开始到达稳定状态一般经过七个阶段。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价值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的第二阶段实际耗费的劳动者支出量加上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决定。新价值论认为 ,现代产品价值由产品基本价值、生产资料价值和自然资源价值三部分构成 ,产品基本价值由社会各部门应该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能力量在生产的前提阶段内在地决定并在第七阶段成为现实。由此决定了传统的价值概念不能包含资源配置和利用。新价值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资源配置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