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语码混合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语码混合现象的接受程度、影响其使用的因素以及是否对语言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对此现象持接受态度,语码混合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能力,同时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使用语码混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示语汉英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翻译界热点。然而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仍不乐观。通过利用大量调研结果、具体实例,归结出当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几大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公示语的不同功能及"三贴近原则"及译者主体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目的是让受众准确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实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设法化解汉英语言在文化、习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以目的语为归宿,让译入语受众顺利获取信息,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实现.本文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与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关系,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体现人际关系的社会距离和身份,与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三个不同研究角度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的内在联系:情景、隐喻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域"与社会距离和身份;有标记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文中阐明了社会距离和身份既是语码转换的重要内在动机之一,又是语码转换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而使之成为体现和鉴定社会距离和身份的一个隐性标志。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当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从建立公示语翻译语料库、统一国家公示语翻译标准、加强管理服务监督、提高公示语翻译人员专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关注度等五个方面着手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规范与管理,以保证翻译质量,净化语言环境,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示语业已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公示语译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汉英公示语翻译的表象是语际转换,实质是跨文化交际,目的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方便与服务。通过对比汉英公示语译例发现,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消弭源语的陌生化现象,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进而达到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中语码转换的文学意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姆斯·乔伊斯的巨著,被誉为“天书”、“奇书”的《尤利西斯》中大量出现语码转换,成为该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语码转换在《尤利西斯》中以两种形式出现:人物思想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和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一反传统小说中作者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意识活动的作法,乔伊斯将自己隐于人物背后,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和会话,借助语码转换手段,真实揭示了人们意识变化,在呈现斯蒂芬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语码转换在发展文学创作手段和改变传统阅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戴婉平 《云梦学刊》2010,31(3):142-145,148
色觉认知与色彩语码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到神经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颜色语码向人们展示了其特有的信息变化特征。对于颜色语码的认知能力、编码能力,东、西方人各有其优势,英汉颜色语码各有其内在涵义。由于受构成话语的内在因素影响,英汉颜色语码呈现不完全的映射。  相似文献   

9.
杨亮  田强 《南方论刊》2008,(10):103-104
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语码转换一直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高校学生语码转换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语码本身的交际功能、交际环境和交际心理是导致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华裔美国英语诗歌为研究对象,在语码层面上对诗歌中的汉语嵌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四种主要形式的汉语语码嵌入:符号对等、翻译、拼音和汉字。汉语语码嵌入的现象反映了美国华裔深藏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华裔群体在异质文化语境中错置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造成了离散主体的迷失。面临这种困境,华裔诗人根据文化记忆所具有的重构能力,将象征文化记忆的汉语与现实语境中代表本土经验的英语进行结合、改写,建构出了独特的离散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2.
彭立群 《齐鲁学刊》2008,3(1):70-74
自由与规范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致的,我们需要从哲学角度反思二者统一的含义、基础、原则和限度等问题。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含义就是二者并非一定要区分出谁先谁后,它们都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相互依存并有着张力的维度。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状态的能在性和共在性。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是致力于生产与生态、本性与理性、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平衡。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限度即避免形式化和僵化问题,把具体的历史条件、艺术创作和私人生活领域中的特殊性收入反思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6,1(1):83-90
从“科学理论”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中外理论界众多价值、价格学说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一种。在此之外,中外理论界还提出了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边际效应价值论、供求决定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晶,它与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相比较,是更为深刻的理论,是在科学地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的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而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基本上都是在现象层面上对价值或价格的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远没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那样深刻。  相似文献   

14.
“《世说》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世说》学”这一概念 ,并从称名、分类、形态及其系统、历史分期和未来发展诸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证。认为《世说》学的研究包括文献、文体、美学、接受、语言及文化等六个分支 ,其研究形态又历史地形成了版本、校注、评点、续仿等四个独立发展的系统。文章以接受取向的变化为中心将《世说》学史分成“史学期”、“说部期”、“小学期”、“综合期”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对未来《世说》学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刘文 《北方论丛》2006,(1):59-62
克里斯蒂娃认为,词语的对话性、歧义性以及文本的互文性为探索语言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基础;诗性话语打破了语言习惯从而把言说主体从语言和社会的各种禁锢网络中解放出来;话语主体通过阅读-书写过程介入到社会历史话语之中并重新书写历史、干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同于交际语言所强调的清晰性、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克里斯蒂娃的诗性语言背离语言规则而强调意义的多重性、歧义性、僭越性和意义生产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由于互文本把社会历史纳入文本范围,文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变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柯既把“规训与惩罚”看作是人对人的驯顺、塑造和统治形式,也从中探察出权力的性质及演变历史;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与规训和惩罚相关的政治、法律、权力、观念和科学技术问题;表明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古代通过酷刑对人类肉体的疯狂肆虐逐步演化为通过对人类精神和肉体施加的普遍“温柔的”暴力而达到被统治者自觉规训和臣服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对权力的功能和性质进行了微观分析,使人们对“权力压抑”、“生命权力”、“顺从身体”、“隐秘权力”,以及“权力清空”等问题都产生耳目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sociologists have identified education as likely determinant of migration, the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affects migration are unclear and empirical results are disparat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nrolment, and migration,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gender and how it changes with evolving social contexts. Using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in Nep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positive effects and enrolmen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t-migration and including enrolment in the model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attainment. In the case of women, with the changing role of gender, increased education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the affec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hanges drastically over time, from almost no effect, to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Consideration of enrolment, and the role of gender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marriage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disparate results in past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需要教育者把握全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根据教育情景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教育内容。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一是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队伍建设,增强话语主体的理论阐释水平、提升话语创新能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此来应对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二是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质量、丰富话语创新形式,深入推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同、叙事话语与情感话语的互补,积极探索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能凸显个性的叙事风格;三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发挥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优势,完善话语监管机制等方式,着力破解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黎利云 《云梦学刊》2010,31(4):76-79
两型社会实质是一型社会——以人类的幸福为宗旨的美好社会。它重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因建设两型社会涉及人的利益与自然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集体愿景、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关系,所以开展起来会面临很多困难。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个人与企业担当起各自的环保责任、立足长远从小处做起、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导因于中印直观方式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第一次交流发生于中古,以禅的空观对古人直观方式的影响为标志,结果产生了唐代山水小诗的意境。第二次交流发生于近现代,以西方直观和表现理论对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影响为标志,结果意境被奠定为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本文意在揭明:意境为刹那直观之产物,意境在感知方式、主客关系、时间意识诸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