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其所引导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过程都具有生态的意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是生态的,虚静、神思、妙悟,每一种方法都内蕴着意义极其丰厚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
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具有中心感的视觉形象能给人以强大的心理统摄力,并对审美产物的最终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将这种中心感定义为一种能明确感知的、直观的整体视觉特征,并将其丰富的心理暗示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归属感、等级感和稳定感。归属感代表着人们对母体、源头等身心归宿的强烈回归愿望,等级感则与归属感一脉相承,其在人们心中高于它物的崇高地位使之成为权利象征,一些皇权建筑形象的选择就源于此。而稳定感则顺利完成了从空间概念到时间概念的转换,在审美过程中常作为永恒的象征出现。通过这三方面对"中心"的详尽分析,揭示出视觉审美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欣赏者的心理分析,并期望以此研究方式对其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感性学"都是需要反思的。鲍姆嘉滕"感性学"的主体性原则导致对自然审美的忽视;"感性学"的感性认识能力对身体及"非完善感性认识"的排除,又使其无法很好地解释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感性学"作为主要依据诗歌艺术建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审美模式"也限制了它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解释力。对感性学、审美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完全离开"感性学",而是为了促进一种新时代的更具整合性、能更好地解释当下所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新审美学"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获得感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获得感有一个从顾客满意度到获得感的发展过程,是指个体在获取某种利益之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受,是一种满足和幸福的积极情绪体验,而这种感受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获得基础之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以及可测性等主要特征。基于此,获得感的结构兼具物质根源和心理根源,物质根源是获得感的基础,心理根源是获得感的核心。而获得感的测量方法应该注重自陈式路径,统计测量指标也需要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在技术上,研究者可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确定合理的指标维度,用主观评定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确定获得感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相似文献   

6.
《社区》2011,(19):53-53
重塑价值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中年空巢是一种心理空巢,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中年空巢的根源来自于一些父母的价值理念。孩子在家的时候,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被孩子需要的价值感。当这种价值感不在了,就出现了心理上的明显落差。另外中年人从社会关系上讲也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7.
艺术形式中的秩序感就是艺术作品能够给人类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感。秩序感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平衡与方向,“格式塔”是艺术形式秩序感的核心内容。艺术中秩序化了的元素组构,使人的视觉会产生主次、虚实、大小、节奏、韵律等视觉美感。艺术形式有序化的组合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放射与回旋,都是艺术审美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是人的形式感战胜质料感、观照欲战胜占有欲的活动。人对形式进行审美观照 ,造成人生命价值的超升 :它爆破了各种现实的束缚 ,带来人生的自由与解放 ;爆破了各种狭隘的人生局限 ,带来人生境界的提高与扩展 ;它把注重现实利害的拖泥带水的感性生命 ,创造成一种不沾不滞、无挂无碍的审美感性 ,它自由的形式满足人受压抑的愿望 ,使人由灰色的日常现实进入到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9.
康德着意在自然与自由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在其美学著作中关于共通感的论述为此一目的铺平了道路。共通感是鉴赏判断力所预设的必然性条件,这为理解美是怎样的开拓了根本的视域和全新的思路。共通感使得人在审美的历程之中感受到人与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美的存在。但共通感只是为审美提供了可能,审美仍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闲愁"自来,一种是对生命的理性把握。在生命意识的认知上,"耻感文化"的心理标杆来自于他人和外部的评价机制,"罪感文化"则是个体生命对自己的内在约束。柳永和苏轼是这两种文化心理的代表,解读二者的异同,可以对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耻感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据,而且是完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风俗的道德手段。耻感的培养对于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联觉,是感觉样式的全面整合。再次,它融合了最独特的地域体验,这种地域体验,使得环境审美经验超融了日常经验,从而建构起最深沉的家园感。  相似文献   

13.
一、审美教育的界定和作用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以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激发和净化人的情感,启迪人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审美情感的教育,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通感以灵、肉、物的感通为至尊愿景。审美共通感中,理性纯粹对肉身的宰制;消费经济中,商品物化对肉身的贬抑——肉身的焦虑即肉身的政治和经济学批判严肃地指向了社会共通感的非功效。无论是身体上的政治刻画,还是肉身上的消费符码均无一例外地将肉身拔扯到与logos或物平齐的位置。而肉身的非逻辑性则成为思之未思项,肉身的直觉具体性、特殊性的归位体现了现代性原则中保持多元审美风格的要求。肉身直觉是心灵之肉和身体之肉感通的诗意通道。  相似文献   

15.
机敏是主体的一种审美判断能力。它以文化共通感为基础,在人文传统中得以教化、培育,并且通过趣味判断表现出来。机敏实际上就是个体如何认识整个文化传统,并依据这个文化传统对具体对象进行审美把握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机敏问题就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康德审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图片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新兴媒介力量,也是时下媒介与艺术交融的典型表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属性。具体对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价值,审美的后现代性、交互性以及形成的审美共通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试图为网络新闻图片的传播和现代审美日常化的建构提供另一种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9.
谈师范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倍受心理学界的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它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动机理论对个体的学 习行为和职业行为产生着诸多的影响。本文针对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了师范生自我效能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即 学习效能感和教师效能感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主客关系形成不同的审美模式。本文以为毛泽东诗词的审美模式有的三种范型:感物吟志式、实践变革式和超前把握式。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勾连,贯穿着实践与认识螺旋递进的哲学规律,融汇成美与美感双向交流的艺术长河,显现出成诗人独步千古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