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跨文化言语交际是一个表达者和接受者就什么是构成恰当的言语行为的领悟、理解和协商的过程.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的恰当实施和理解有四种认知前提:语言编码形式相同,言外之力相对应;完全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完全不同的言外之力;相对应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完全不同的言外之力;完全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相对应的言外之力.认知前提先在地介入言语交际活动,制约着表达者和接受者对言语行为模式的建构和理解.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能够共享这些认知前提,言外之力就能成功实施与理解,言语交际就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交际中断.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的创立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以及伽达默尔对该理论所进行的完善在诠释学史上独树一帜。同时互文性理论在文本理解中的广泛应用潜隐着将该理论应用于言语交际的研究动向,这就启发我们可以采用互文性的相关理论来进一步探讨言语交际背后的内涵。本文试图从前结构与互文性两个视角窥探言语交际双方的互动,进一步挖掘互动情景中,互知在表达者与接受者交际中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言语交际产生的积极作用,最终营造出表达者与接受者的双赢镜像。  相似文献   

3.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是否需要提出言语规范要求这一问题.一直以来说法纷纭.各执一端,交锋甚烈。有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话题的持续,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应提出言语规范的要求。其原因如下:首先,口语具有模糊性。口语的模糊性足以使交际双方意会彼此的语义,不需要准确的表达;其次,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伴随肢体语言出现。  相似文献   

4.
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依赖语境和心理认知的非言语特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必须要全语境化,通过语境解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口语语境的非言语信息促使交际者不断借助语境构成心理表征,使交际呈现出语言群体共有的特征和个体的差异。这些特征要求外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定真实的语境和符合心理认知的语言输入。  相似文献   

5.
语言运用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言语表达者,还是言语接受者,都是在一种相互适应的状态下完成交际的任务的。语言运用中的适应原则,是探讨言语交际动态进程的一条指导原则,是言语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应用原则,也是我们分析语言运用的成败、区分语言运用的优劣的一条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6.
言语谐音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语交际活动中广泛地存在谐音现象,谐音手法运用于言语交际活动对于言语表达者和言语接受者来说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信息交流,谐音现象有复杂的结构模式、深厚的文化作用、特殊的控效性。  相似文献   

7.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8.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听话、说话综合起来的一个概念,属于言语交际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表达是基础,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刘心武的小说《立体交叉桥》人物之间的对话入手,分析人物之间的言语理解和误解,谈谈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接受原则。言语交际涉及到表达者、接受者和言语  相似文献   

10.
英语口语考试既涉及言语交际又涉及非言语交际,它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参与者在考试过程中的参 与方式等方面不同于笔试。非言语交际因素在口语考试中主要表现在体态动作、面部表情、服饰装扮、讲话者之 间的距离、副语言等方面。文章欲探讨非言语交际在口语考试中的作用,以期分析影响口语考试成功实施的非言 语交际因素以及探讨考官如何应用非言语交际因素有效地进行考试。  相似文献   

11.
"不中听"信息传递的基本言语序列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文化传递"不中听"信息时交际策略的选择倾向即交际风格具有明显差异,文章借助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价值取向理论中的"权势距离"维度追溯中西方不同的交际风格形成的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信息的编码综合和解码分析并不是绝对机械的反映和转换.发话人传递的信息和受话人接收的信息不等值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冲突.从交际过程中的信道干扰、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个体的认知差异等三个方面研究言语信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者的言语信息差的调控,从而达到交际语言准确、得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社会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但是语言自身的原因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外在因素使得“言”不能或难以尽“意”,或者言语的意思不被正确地解读,以致言语表达者和言语接受者有时不能有效沟通。本文尝试从交际双方共同努力的角度来探讨实现以言尽意、有效沟通的话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汉英电视访谈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料在模糊限制语类型的选择上都最依赖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访谈话语中两种语言的交际双方都倾向使用"我想"、"可能"、"你知道"、"非常"这几类模糊限制语;访谈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够使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而且能使交际双方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于汉语异议表达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交际双方的相对权势和社会距离。本文以现代汉语交际中一些真实语料为例,结合具体的语境,从地位平等的会话者角度出发,探讨了在言语交际中的强烈异议表达作为一种维护面子和关系的策略的使用。研究发现,强烈异议表达在交际中有时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以起到维护对方面子、建立良好关系、促进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言语交际中,面子的保持取决于双方策略的正确选择,交际双方的面子利益是互相依存的。然而,个人理性的选择并不一定能使交际双方都受益最大。因此,在交际中选择恰当的礼貌策略来保持面子就变得尤为重要。从经济学博弈论的基本模式——“囚徒的困境”人手,说明在言语博弈中交际者也会陷入“囚徒的困境”,并探讨走出该困境需采取的总体原则和礼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标准》单独成列的一种课型。在课标版人教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语文园地"都有安排,足见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口语交际"一词 笔者认为应该是一个“并列式的合成短语”“口语”即口头表达;“交际”乃交往之意。《观代汉语大辞典》对“交际”一词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社交。并举了这样一个范句: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可见,“口语交际”课为的是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往来接触中,提升自我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语与语用距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语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它常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用来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日常交际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称呼语是交际双方特定语用距离的反映。语用距离是在交际过程中推断、洽商、确定的。交际者可以凭借称呼语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并透过称呼语凸现思想、感情、态度等言外之力。  相似文献   

19.
言语交际中预设对信息传递起到了推进作用,而预设在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并非都是已知信息或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也可以传递新信息并以此达到某些交际目的.预设与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动态性的变化,即预设与断言信息以螺旋状模式推进言语交际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20.
言语交际是一种由言语者和受话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下,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只有当言语者和受话者对话语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时,言语交际自的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不同,交际双方所采用的言语方式有很大差异,人们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用失误(PragmaiuicFailhres),以致影响了交际目的的实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及我国英语学习者在格守该原则时易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作些探讨.一、礼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