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千古传唱的不朽名篇,《长恨歌》留给人们思索、猜测的东西实在太多。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和美学意蕴不是一种爱情、一种讽喻所能言尽的,其主题是十分复杂的。白居易是在大历史悲剧的前提下,通过唐玄宗重色误国的君王悲剧写出了国家悲剧,从而表明了诗人期遇明君政治的美好愿望,并通过君王悲剧导致的女性悲剧,客观地反映了对正常的美好的爱情生活、情感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开元十三年的唐玄宗泰山封禅活动,没有道士的参与,道教色彩淡薄,成为封禅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这与开元前期唐玄宗强调儒家政治、怀疑道教神仙方术、有节制地发展道教的政策等因素相关。然而,唐玄宗崇道和以道修身治国,泰山是道教名山,封禅又与道教有天然的联系,使此次封禅又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道教文化的色彩。唐玄宗的泰山封禅,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政治理想,就是人们对自己所憧憬、向往的那样一种社会政治局面的理性思考和勾画。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较早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思想家,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究竟为何?对此,学术界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在关于孔子政治理想的诸多见解中,“礼运...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奠基人,也是现代悲剧文学的奠基人。我国在“五四”以前,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文学作品。鲁迅的悲剧小说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填补了这一空白。两位大师在进行悲剧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分别有一套各具特色的悲剧理论。本文试从鲁迅、郭沫若对于悲剧结局、悲剧原因、悲剧美感效果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作一扼要比较,说明他们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与柳永二人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二人都因做着白衣卿相的美梦而致终生坎坷。但是相比较而言 ,温庭筠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且富有正义感 ;而柳永却没有什么值得坚持的信念。因此 ,温庭筠的坎坷飘零是一个悲剧 ,而柳永的凄凉境遇则是一个喜剧  相似文献   

7.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杜牧是一位有高远政治理想、才能出众的诗人,一生都念念不忘报国扶世。但在晚唐政局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之际,像杜牧这样的人才却得不到重用,空有才能抱负无处施展。在仕途上杜牧的一生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悲剧性让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更加震撼和感动后人。可以这样说,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在表现他政治理想的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晚唐前期的政治史,达到了真与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希腊雅典的悲剧对阿伦特思考政治自由有双重意义。第一,悲剧包含许多思考现代政治自由可以运用的文学主题。第二,悲剧的"说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自由的提示。阿伦特以理想的雅典来阐述这样一个现代政治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政治自由与公共自由同为一体,没有政治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共生活。阿伦特设想一种无需借助传统或外加权威,照样能有机运作的政治群体模式。雅典城邦为她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艺理论界从一九七八年开展对马恩悲剧理论的广大规模的研讨以来,由于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学是历史的、美学的有机统一这一根本性质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没能把握住马恩悲剧美学是建立在“历史的”这一最高级位的系统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整体性原则,从而不能从历史的总联系中把握马恩悲剧美学“三型四性”的整体构架,以致不能把握其悲剧理论的必然性实质。由于必然性不明,而出现理论的各种偏颇与失误,离开两位  相似文献   

11.
唐代宗广德元年的科举变革是对于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强调科举取士重视人才品德要求恢复乡举里选的主张是对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科举变革的否定,是对于唐太宗以来科举取士本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归。变革的失败实质上是科举日益蜕化的结果。作为单纯学问名誉制度的科举的日益胜利蕴涵着大唐王朝既由科举而兴又由科举而亡的深刻悲剧。  相似文献   

12.
唐肃宗李亨在"马嵬事变"发生后,决策分兵前往灵武,建宁王李倓在决策中具有首倡之功,但是建宁王李倓与太子广平王李俶之间从此开始了权力的争夺。在广平王李俶一派的政治压力下,最终唐肃宗赐死了建宁王李倓。李倓的真正死因,并不在于宦官李辅国等人的诬陷,李倓之死的实质,乃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醇》是清代乾隆前期题署御选的大型唐宋诗选,它的编选宗旨以尊唐、尊杜为主要特点,它特别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涉及民族斗争的内容则相当敏感。它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选目相当精审,选目及部分评语体现出较有价值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后唐时期,由于庄宗宠信伶人,遂使伶人干政弄权、败纪乱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奇特的伶官现象。剖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隋唐以来音乐艺术的充分发展使宫廷伶人地位上升、庄宗本人笃好音乐、庄宗用人政策失误以及五代政治制度败坏诸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学界通常梳理、分析西汉河间献王的学术目的和学术活动,重视他的伉直的秉性和本真的学风,而对他的学术背后的政治倾向多有所忽略。河间献王刘德重视保护儒学的古文经典,招纳儒生汇聚,认同士人主流政治思想。这其中有其特殊的政治意味:既是对新政的一种构思,也是对当时武帝政策的一种策略性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由张积中在黄崖山讲学聚众的实际活动看,黄崖事件非“教”案,也非纯粹“匪”案。张积中的讲学活动不是决定山寨命运的主要因素,仅为黄崖山聚众的魅力元素。黄崖事件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的社会生态所决定的:咸同年间山东灾荒与流民问题为黄崖山寨聚众提供了条件,咸同年间山东民间军事化结构同质了黄崖山寨。  相似文献   

17.
《劝伐河北书》是谢灵运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文献,惜乎历来的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本文在检讨了前修时贤的诸种说法之后,断定谢灵运上书的根本动机在于:鉴于自己与宋文帝之间的摩擦,借上书以表白自己对文帝及刘宋政权的政治态度,以求得到文帝的理解;同时在书中也表明了自己从此将归隐林泉的人生志向。从谢灵运日后的政治遭遇来判断,此书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身为帝师与大学士,朱珪宽仁治国的政治理念对嘉庆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文章认为,朱珪以尧舜之君与三代之治教导嘉庆帝,对其日后为政仁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再者,康、雍、乾三朝延续了近150年的文字狱政策,嘉庆一朝毅然中止,以及"洪亮吉事件"的从宽处理,皆与朱珪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使朝廷的政治气氛走向宽松,官僚士大夫敢于论政议政,为经世致用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两唐书·唐休璟传〉补阙》一文较详细勾勒了唐休璟传奇的一生,然而关于唐休璟一些经历,特别是对其晚年事迹的叙述颇显粗。文章通过对唐休璟历官的考察,结合武后至玄宗时期政局来探讨个人活动的深层原因以及历史环境与个人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