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智慧进行了阐释,儒、道、释三家的阐释虽然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导引人们达到和谐人生.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的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智慧进行了阐释,儒、道、释三家的阐释虽然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导引人们达到和谐人生。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的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3.
传统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文化为两翼。儒、道、释三家在和谐思想方面,虽然有所差异、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是要达到和谐人生。它们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四种和谐     
石文 《21世纪》2000,(3):56-56
张岱年、王东二位先生在撰文提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认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智慧最有价值的深层内涵和核心实质,首先集中体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系统。这种新型价值系统,认真汲取中国文化中“和为贵”的和谐价值观,同时也汲取西方现代化进程造成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深刻历史教训,以普遍和谐的四大关系为基点,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体系: “第一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中,更加注重天人和谐,以寻求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第二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更加注重人际和谐,以求共同富裕和…  相似文献   

6.
道教文化与当代农民和谐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造和谐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和谐社会的终极追求。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广大农村面临诸多的矛盾无法化解,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的农民人格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而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框架内挖掘、转化道教文化,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精神和谐三个层面上汲取道教文化的智慧,塑造当代农民的和谐人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智慧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大学的使命。现代大学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的和谐文化,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从而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决策,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不仅要植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更要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成分,不仅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有具体实践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不汲取先秦儒家的智慧。所谓"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孟、荀。他们和谐思想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概言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个体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质量度"的统一体。从"质"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谐理念的过程,也是推进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从"量"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包括了物质形态文化建设、行为形态文化建设、精神形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从"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文化建设。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把"质量度"紧密结合起来,协调好三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与和谐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家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和谐内涵,尤其是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辩证趋反"、"无为而为"、"慈俭居后"的基本理论主张,更是十分集中地体现了道家的和谐理念和思想,是十分宝贵的和谐思想文化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吸收其精华,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3.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长效机制,弘扬和谐自觉的文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学体系,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关系的阐述,揭示了大学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如何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多个方面,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认为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提出在实践这一重大思想体系中,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建设是建构在"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权理念价值基础上的新概理念,逐步致力完善人权保障制度构建,并进一步提出加强人权教育是实现上述人权理念和人权保障制度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必须贯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生态责任是其重要的责任.针对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强化环境意识、建立和完善政策和法律、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绿色认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府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