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上海市非遗名录项目"土山湾手工工艺"与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徐家汇圣母院女工工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土山湾孤儿院培养了许多手工艺人、画家、雕塑家,对上海的工艺美术教育起了重要作用.论文追溯了多项上海非遗项目与土山湾手工艺之间的关系,探寻了 土山湾画馆与月份牌、彩绘玻璃的渊源,分析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木雕和印刷中中西合璧的元素,梳理了土山湾海派工艺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传教士美术进入了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土山湾画馆作为比较典型的西画传习学校在培养了众多为宗教服务的美术人才的同时,也促使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得以传播,出现了一批新型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先行者,他们为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承袭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而奠定了中国水彩画在日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土山湾印书馆与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山湾印书馆从1867年设立印刷所,至1958年公私合营并入上海中华印刷厂,前后持续了90余年,是沪上基督宗教系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版机构。在引进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同时,该馆娴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用木版印刷术翻印了大量明清之际天主教的汉文西书;之后,土山湾印书馆成了西方新式印刷技术输入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该馆偏重西文印刷,但中文出版物也曾在全国教会出版系统中独占鳌头,20世纪30年代,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该馆不仅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出版史上,而且在堪称中国出版"半壁江山"的上海,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馆是一个奇特的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多元文化组合,通过其多重文化的构型,以自己的复合型特色成为在中国传播近代西方知识、思想和学术的重要据点之一,也在近代中西出版文化与印刷技术交流的格局中,创造了自己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突显西方殖民文化的话语霸权,普拉特“接触区”理论和霍米·巴巴“居间”空间理论都强调了被殖民文化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中国近现代租界就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接触区”或“居间”空间。异质文化冲突有不同应对方式,暴力冲突是历史上常见的但并非唯一应对方式。假洋鬼子和旗袍作为租界新型混合性文化的产物,因其双重文化身份成为联结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纽带,为中国本土文化社群所利用,以此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本土文化社群将对西方文化的消极文化接受转换为对本土文化的积极文化输出,保持了自身的地位,从而在中西文化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其实质是非暴力的文化抵抗和温和的文化合作。这是中国文化在不平等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对于拓展后殖民理论和推动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其他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均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世冕募术中心法国陆续归来的留学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界的主流,他们以其独有的留法背景和深厚的西方艺术学养致力于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交流与调和,不仅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而且在促进中西美术交流方面也成绩斐然。林风眠是留法美术学生中的佼佼者,回国后致力于传播西方艺术,推动中国美术发展,调和中西方绘画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在中西方美术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美术交流是双向进行的,东方美术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一系列影响。西方接受东方美术的过程是发现、模仿、创造的过程,这对每个面对当今外国美术的中国画家不无启示。 罗可可(Rococo)艺术,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时代,又称“路易十五式”。风格纤巧、精美、浮华,追求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彩柔和富丽。 在路易十四时代,艺术成为王室宣扬权力与荣耀的工具,古典主义风格受官方保护和鼓励。18世纪,新的资产阶级贵族阶层正在形成,国王不再是艺术的唯一赞助人,资产阶级贵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强加于艺术之上,无疑促成了美术风格的演变。古典主义刻板庄重的手法已无力表现巴黎上流社会饮宴游乐、轻歌曼舞、情场风流的内容,轻松欢快而又富丽堂皇的风格必然要取而代之。 罗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庭园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等方面尤为明显。由于法国艺术在欧洲的中心地位,罗可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逐渐驱逐了西班牙与葡萄牙人而占领了东印度贸易市场。1624—1662年荷兰人侵占台湾,径此地通往中国内地,1936年以后独占日本市场。中国和日本的工艺品由海路输入荷兰,再经由陆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身份与文化调适” ,分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商品化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方式 ,旅游工艺品是民族文化商品化的最佳载体之一。文章以自主研发的旅游工艺品———中国宝玉石画为例 ,提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成功的旅游工艺品应具备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2 0年代 ,以社会革命为背景的“美术革命”掀起了批判传统文人画和引进西画写实现的浪潮。从 2 0年代到 80年代 ,艺术家们在这块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土地上 ,为中国美术实现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审美创造而孜孜实践和探寻着。进入 90年代 ,中西艺术的交汇开始由西方向中国冲击转变为中西方自然的融合、演化  相似文献   

10.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11.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工艺美术运动号召美术与技术的结合,是英国19世纪末期的设计行业改革,被称之为新世纪的艺术手工艺运动。它是基于当时社会环境、生态自然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开展的手工艺品的艺术与设计实践。英国当地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对批量化生产的家具、生活用品、建筑物等工艺作品的设计产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机械化工艺行业垄断的强烈抵制,导致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爆发。文章通过论述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探讨其设计思想和意识形态对现代设计的美学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与法国艺术的交流可追溯到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时期,罗可可艺术的诞生与当时法国盛行的对中国艺术的推崇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艺术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主要在造型手法、美学趣味、艺术气质等方面。中国工艺品的输入也使得一些艺术收藏家的趣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罗可可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15.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的自身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应继承并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精神,继续保持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应该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学习西方技术,使工艺美术在当代得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滕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学家,他以西方艺术史治学方法,结束了千年中国传统美术史写作形式,标志着中国美术史论新转型,他被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滕固的艺术思想包括了历史文化观、科学观、进化论观、文化(艺术)救赎观等诸多思想。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及留德期间是其艺术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背景,考察了滕固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的关键问题是观念问题。传统的思维方式 ,以及近年来艺术市场化的影响 ,都使少数民族美术缺乏创新的动机 ,艺术表现方式仍然局限在非常表象化的方式上 ,使我们难以真正理解中国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价值。只有倡导人文精神和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 ,才能真正发现中国各民族艺术中最高生命力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20.
"磨睺罗"(mahoraga)是佛教的"乐神",和比丘罗睺罗的名字在翻译时虽有两字相同,但不能据此把双方等同。前者是中国宋代民俗艺术的作品题材,元代被禁用后,其名就不再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但题材的"求子"意义在民俗艺术中一直存在,其形象则有所整合,更广泛出现在民间工艺中,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