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原元 《东方论坛》2014,(2):32-36,61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学人赴美渐成潮流。在这股赴美洪流之中,不乏从事中国文史研究之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赴美中国史家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相继归国。促使大多数赴美的中国史家最终选择归国之原因主要有美国汉学的边缘性及其薄弱、美国对华人学者的歧视、中国史家强烈高亢的民族意识、新中国的吸引与积极召唤等。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成人教育和人类学教育──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考察团访美侧记马健应美国南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西蒙教授的邀请,由部分民族学院和一些省、市主管成人教育的同志组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考察团一行20人,于1995年11月1日至11月14日赴美考察了美国的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笔者在美国西俄勒冈州立大学访学期间,对当地塞勒姆华人福音教会所做的为期近一年的个案跟踪和考察实录。通过对华人教会的结构和功能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华人教会不仅是美国华人敬拜上帝的精神家园,也是美国华人移民社团,特别是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同胞之间,重建认同和归属感的整合桥梁和纽带。同时,海外华人教会,对于提高华人移民在白人为主体的美国社会的族群地位和社会影响,无疑也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长点,大学人的主体精神是大学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现代工业、资本和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迅速发生变化。物质欲望的过分膨胀以及人对其过分的依赖、顺从,导致大学人的全面异化和主体精神的失落。如何寻找“回来的世界”,回归和重塑大学人的主体精神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5.
丈雪禅师在破山海明禅师门下受学,又远访破山之师天童密云圆悟受传临济禅法,这些经历对丈雪通醉以后独立门庭聚徒传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临济宗遵循禅宗的传统,不重语言说教,而以启发学人觉悟自性为特色.丈雪不仅要求学人"学不废参,参不废学",做到"行解相应",他还引导学人甘于过艰苦清淡的生活,努力断除无明烦恼,以做到"一切放下",休歇身心,成为一个达到解脱的"无事人".丈雪在不少场合将佛性说成是世界万有的本原、社会治理的依据、众生觉悟解脱之本,为自修自悟的禅法奠立理论基础.临济义玄提出的四料简、四照用的意蕴到明清时渐趋含糊,禅师让学人围绕禅宗心性法门展开思路任意发挥,以呵佛骂祖的做法来启示学人断除对言教的执著,丈雪在传法过程中也经常采取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事不使人觉的完美境界——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典故的性质、类型、特点及钱钟书的用典理论研究其在创作中的用典实践.认为钱钟书厚积薄发,学化为才,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满腹的诗书故典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化而用之,达到了一种隶事与否,读者不知,作者也不自知的境界.这是其学人小说、学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运用典故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宁淙 《金陵瞭望》2006,(9):22-24
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启程访美,胡锦涛此行首站不是华盛顿,而是西雅图市。胡锦涛的访问,把人们的视线带到美国西北部的一个特殊城市——西雅图市。 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艘去美的中国商船停泊在西雅图港,掀开了中美往来的序幕。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1982年历史性的访美行程中把西雅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站。江泽民同志在对美国的几次访问中也曾数次到访西雅图。 如今的西雅图不仅有“传统巨人”波音,还有“科技新贵”微软、“文化名人”星巴克。在为期4天的美国行中,胡锦涛有一半的时间停留西雅图——而这之前的几天,中国副总理吴仪率团在此签下了一系列采购大单。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素质的提升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辅导员高校访学对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发展,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推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高校通过辅导员访学机制体制的构建,辅导员访学角色的准确定位,辅导员访学中的人文关怀与过程管理,访学辅导员交流共享平台的搭建等措施提高辅导员访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赴美带薪实习项目(Work and Travel USA)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也更切身的体验美国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工作实践获得收入以支付生活开支,从而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在美国度过假期,同时也能够感受美国文化、体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另外,学生不仅可以在暑假期间与美国人一起工作生活,还可以在美国这样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游览。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分析古今学人对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寄兴》一诗的不同评析 ,说明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是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多视角、多侧面不同把握的结果 ,同时也是导致文学鉴赏过程中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迁移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技骨干;二战后英国实力的整体下滑使其人才流失的趋势不可逆转,而美国的人才智库则不断被充实。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移民美国的历史体现了英、美两国国力的兴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知识创新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实行自给自足的人才政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凭人才引进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出台与改革相关政策、制度以提高本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并推动本国人力资源回流,必将成为关系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出于各种原因相继赴美。赴美华裔学者,到美后失去了在中国社会中的支援系统,但得到美国的研究环境,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20世纪40年代赴美的这一代华裔学者,可称之为协力培育和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者,他们对美国汉学有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引领美国汉学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学界在讨论美国单极思维形成因素的时候,通常是把关注点聚焦在实力构成方面。然而,通过对美国国民身份/美国国家特征、美国信念、美国主义三个概念内涵与要义的辨析,揭示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美国单极思维理念或者诉求的形成与其实力要素的状况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利益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反映国家的基本需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由于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结构性矛盾,美国对我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战略就成为必然,致使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是在合作和对抗中摇摆,为此谋合作、避对抗应成为我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和平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战时,罗斯福从他的外交理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又基于对中国的深刻认识,适时调整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了中国大国的思想,让中国成为亚洲的主要托管国,使中国成为他自由战略的最高范例和试验。罗斯福对华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通过战时在殖民地问题上罗斯福对华政策的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38至 194 2年 ,胡适受国民政府之命 ,任驻美大使 ,开展战时外交。文章介绍了国内时人、驻在国美国政要、敌对国日本、以及学术界学者对胡适使美的不同评价 ,初步揭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五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从"大陆边疆"到"全球边疆"--美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美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划分为"大陆边疆"、"海外边疆"和"全球边疆"三个阶段,论述美国的大国历程和分析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机遇.笔者认为,从北美大陆的"拓荒者"、到海外事务的"参与者"、再到国际社会的"领导者",这一发展过程向人们揭示美国所具有的"使命感"、"冒险精神"和"进取性",是其成功地走向世界的内部动力;而"西进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 和 "反恐战争",则是其外部机遇.内部动力与外部机遇的有机结合,则是美国大国崛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美国近代对华外交政策特点,研究这一政策对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影响,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前后态度的转变、退款用途的规定以及美国各界人士的观点,揭示了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真实动机,指出其根本目在于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推动文化在异国的复制,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美国在华的外交地位。认为"庚款兴学"并非是几个人努力的结果,既有美国对华外交的现实需求,也有更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客观上有益于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会组织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重要目标。冷战初期,为了清除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影响,加强其亲美导向,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对日本工会组织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战活动。美国对日心理战政策的效果往往受到美日关系的深刻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显现成效。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对日本工会持续的文化与宣传活动,一方面培养了一批认同西方理念、追随美国的工会领导人;另一方面成功导致了日本工会的分裂。更重要的是,美国倡导的“温和”斗争路线逐渐被日本工会所接受,并最终使工会组织成为日本政治格局中的“温和的反对派”。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互动更为频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一种国际关系现象。冷战结束后,美国凸显为国际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成为占据体系权力结构中心的单极权力国家。美国在强调凭借军事手段塑造国际新秩序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发挥国际制度的权力作用。美国在有效发挥其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表现为具体形式的实体权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同时,强化了国际制度规则的构建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