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博士论文提要 善恶问题历来都是道德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无意建立一个全面而详尽的马克思主义善恶论的体系,只是着意立足于唯物史观,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解决善恶问题研究和论争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以抛砖引玉。全文共分四章,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2.
善恶范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 ,对传统善恶观进行梳理和挖掘 ,无疑会对我们今天建树符合时代要求的善恶观念有所借鉴和启迪。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和现代善恶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的考察 ,试图阐明传统善恶观现代转换的道路和途径 ,以使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在当代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性善恶问题,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看法,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可人们对伊斯兰教人性善恶观的关注很少,这主要体现在对其原典《古兰经》人性思想善恶观的关注不足上面。本文将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善恶观进行研究,并指出在它那里人性既具有善的一面,也具有恶的一面,人性是善恶两重的,并认为这种人性善恶观有利于穆斯林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船山认为善恶属性的产生主要受人物交接的时地条件影响,性也是在与习相成的过程中开放而变化有种种属性的,这种善恶观与性论深刻影响了船山的工夫论.从《俟解》中所强调作为学者之先务的博文约礼之道来看,其既与朱子未发阶段的涵养之功有相似性,又不停留于只是在"礼意"的层面说"礼".而其所强调的"博文",虽然主要扮演的仍是明儒所强调的"下学"之角色,但其中"文"自身的地位也的确得到了重视.他这种强调"礼文"、重视经典的态度正符合明末清初学问思潮的走向,但其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所依托的"习与性成"的人性论、善恶观又并非时人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理论视角主要有:功利论(目的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功利论注重行为善恶的后果,义务论着眼于行为善恶的动机,而德性论注重道德行为主体本身的品德.对于网络伦理学而言,虽然功利论与义务论都是道德问题论证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们都存在瑕疵或矛盾.网络伦理学的构建应该选择德性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
严格把好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审和论文答辩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1月11日在<南开大学严肃查处张爱民博士论文抄袭问题>一文中宣布:"原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2000届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博士毕业生张爱民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缘起--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以下简称张文)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胡宏的人性论非常接近于性无善恶论或性超善恶论,但他所支持的其实是性善论,其性论的特点之一是认为性善之善不与恶对。在南宋早期,这种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曾短暂流行于支持性善论的理学家中,流行范围并不止于湖湘一派。而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事实上是理学性善论对北宋性无善恶论的一种理论回应。性无善恶论和理学性善论都认为性静无恶,但由于善恶因相互对立而共生,既然人性无恶,那么人性中同样也没有与恶相对的善。这一问题成为性善论的一个理论困境。南宋早期的性善论者为了回应性无善恶论的批评,便采取性善之善并非与恶相对之善的思路来维护性善论。朱熹极力批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又赋予性善以先验性来回应性无善恶论,朱熹认识到善恶一经产生,其各自的意义便不会消失,善恶不须随时相对。此后,这种颇为独特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便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9.
丁小平 《船山学刊》2010,(1):131-133
善恶思想,在佛教教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源于它与佛教的核心义理——缘起论、性空论、心性论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它就是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反过来,缘起、性空和心性等理论,又正是善恶思想的终极性依据。通过对善恶思想的终极依据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终极依据确证了现实的善恶,贯穿了绝对的矛盾法则,是促使佛教本身发展和社会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0.
张雄同志的博士论文《历史转折论——一种实践主体发展哲学的思考》已经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汝信、夏甄陶、辛敬良三位知名专家为该书作序,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赞这部学术著作“不失为一部品味高、富有创见、理论分析有深度的上乘之作”(夏序),认为“它的出版问世,在国内理论界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汝序),“填补了国内理论界有关历史转折论系统研究的空白”(辛序)。笔者不揣浅陋,从若干学术问题探讨研究的角度,提出一得之见,就教于该书的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1.
周祥森 《云梦学刊》2009,30(3):5-19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识论研究中,历史认识检验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学者二般都肯定历史认识具有可检验性,因而也承认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但是,在历史真理观问题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出现了历史真理一致论、历史真理时代一现实符合论、历史真理“历史真实”符合论等不同于一般历史真理符合论的看法。在历史认识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的社会实践标准说、时代~现实标准说、在历史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之真”标准说等三家十二种代表性的观点。新时期以来的历史认识检验问题研究,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存在着不足甚至误区,在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于善恶问题的研究,以往我曾撰文概略地说明过善与恶是道德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道德关系。但是,认识和把握道德领域这一特殊矛盾的重要的意义,则还在于深入社会实践,以研究和调解现实的善恶矛盾,特别是要研究和调解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善恶矛盾。而在这一现实的反映和调解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善恶是非,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评价作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成员及其言行进行善恶判断和善恶评价.道德评价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杠杆和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道德评价究竟是依据什么呢?一个人的言行、一个社会的举措,……判断其善恶是依据其动机,还是依据其效果呢?对动机和效果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对此,历史上的伦理学家莫衷一是.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道德评价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6-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在反思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新的解读和阐释。在马克思著作的理解问题上,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地位、逻辑结构和版本结构,对《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性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赫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对《资本论》的文本构成和著作性质等作出了新阐释。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物质本体论"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和"生存论本体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同质论"的"差异论"。这些新的阐释和观点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大学毕业时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当时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因此,认真研究《博士论文》,对于探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 纵观以往对《博士论文》的探讨,我以为有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是把此时马克思的世界观完全等同于黑格尔的世界观,例如普列汉诺夫和德波林就持这种观点。二是捷·伊·奥伊则尔曼的观  相似文献   

16.
孔孟学研究     
<正> 研究孔子思想的前提,在于尊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既应避免随意剪裁,也应避免标签贴封。这样糟粕与精华才能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显现于读者之前。由于孔子思想是这样的博大,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是这样的深广,牵动的社会关系是这样的复杂,因而在孔子研究上的仁智互见、正误杂陈,当在情理之中。一、孔子人性论的哲学特征在孔子以前的我国思想家中,虽然也有关于人性的片断论述,然而真正为人性论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孔子的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纵观我国古代三大人性论学派: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他们的学说不仅都是从孔子的人性理论中衍生出来,而且无论就其理论体系本身的科学价值看,还是从其对历史的支配与影响上看,都是难能与孔子的人性论相比拟的。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将人性的派生形态(或善或恶或善恶互见),当作本原性的人性了。再者,他们虽然都  相似文献   

17.
高秀昌 《中州学刊》2005,(2):123-126
冯友兰于192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所包含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是他初步研究中西哲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又为他后来的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特别是为他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博士论文题目 :《市场占有论》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平教授一、博士论文提要市场占有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市场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 ,经济主体为了获得生存空间 ,就必须自觉地占有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 ,其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则是该区域工业经济实力乃至整体实力的标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国内市场占有与反占有更是攸关国家经济安全 ,国际市场占有也综合地体现了一国经济的竞争实力。本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市场为切入点 ,从历史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朱智文在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现实论文集》中发表《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辨析——兼论历史研究的作用》一文。作者认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应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客观历史过程与现实联系;二是历史研究与现实的联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体现、反映前者。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一)廓清将历史等同于历史科学的错误认识;(二)由于客观历史过程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才决定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决定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为现实服务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趋同论”研究》评介常祥《“趋同论”研究》一书是辛向阳同志经过5年潜心研究,并在其博士论文《“趋同论”评析》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目前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西方“趋同论”的著作。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