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破恶声论》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思想。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宗教、庙会和神话三个方面来解读《破恶声论》中鲁迅早期的民俗思想。分析表明:鲁迅早期对宗教、庙会和神话等信仰方式的起源、局限、社会作用,对中西信仰的平等地位以及对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今天从民俗学的视角来重读《破恶声论》不仅对民俗学研究,而且对国家的宗教政策、民间信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和李大钊先生的《风俗》、《民彝与政治》四篇文言政论文作早期思想的比较,他们在明确的启蒙意义的认同上,在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的同时又不排斥民族的传统精神上是一致的。然而由于他们为文的出发点和社会定位的不同,鲁迅表现的是批判性和文化启蒙,李大钊则表现了建设性和政治启蒙。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我国神话研究的奠基者。他在20世纪初所发表的有关神话传说的论著,如《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破恶声论》、《致傅筑夫、梁绳》、《关于中国的两三事》等,是我国神话研究的拓荒之作。鲁迅在他的论著中,对神话与传说的起源、性质、艺术特征、民族特点及其存佚、搜求和整理等问题,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这对于建立和发展我国自己的神话理论和方法论原则,仍具有借鉴意义。神话与传统的起源及性质关于神话传说的起源,我国五六十年代流行神话源于劳动说,到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既体现在他的倡导上,也体现在他对时代思潮的反思批评上。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对清末时代思潮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反复古、掊物质和排众数、破恶声三个方面。从中可以归纳出青年鲁迅思考的特点:看问题的全面性、辩证性,深刻性和超越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三破论》是南朝佚名道教徒抨击佛教的一篇文章。后世对其作者有三种说法:顾欢撰写说、张融撰写说和范缜撰写说。实际上,《三破论》与顾欢等人的佛教思想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三破论》的内容多为宗教攻击,缺少理性分析与论证,这种论辩态度与南朝玄风相悖。以《三破论》为核心的论辩,在南朝并无太大影响。当代学者的研究,常常抬高以《三破论》为中心的佛道论衡在南朝学术争鸣的地位,高估了刘勰《灭惑论》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散文集,我们透过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这组“回忆的记事”中,一方面猛烈地抨击现实,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回顾了自己早年思想发展的进程。这是回顾,也是砥砺。鲁迅先生为投身于新的战斗而总结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20世纪初写有《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等文,怀疑科学、物质文明无节制的极大发展,可能会构成对人生的一种“威胁”,他提醒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鲁迅早年对科技偏至“时代病”的感悟和思考,对当今也还有尖锐的警示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不应过多地注目于章太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把他所处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对峙的世界性的历史语境,纳入研究视野。鲁迅当时的价值取向,是科学与人文两者共容互动、互不偏倚;最终指向是"立人"。欲"立人",一需"内曜",使人之内心通明洞悉,去"物质"、"众数"两大"偏至";二需"心声",使人远离伪诈,破"伪士"之"恶声"。鲁迅思想的超前性,在于对"人"这一族类整体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在于对"唯知识(科学)之崇"及"唯物极端"的警觉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命题的提出在本世纪初的七八年中,年轻的鲁迅抱着以文艺改革人们精神的勃勃雄心,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文章中,鲁迅阐述了自己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的诸多独到见解,初步形成了他科学、文学启蒙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不少论者对鲁迅这些早期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不揣浅陋,仅就《科学史教篇》一文所引发的思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主张“兼容并包”,发表《校长启事》,支持进行近世歌谣的征集;1920年还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等负责其事.周作人于1913年至1915年间写有《童话研究》《儿歌的研究》、《童话略论》和《古童话释义》等,是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先驱.鲁迅在故乡从小接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历来重视无名氏的创作和生产者的艺术,他在《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和《科学史教篇》等文中,论及外国和中国的神话、传说,其所编著的大学讲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大量论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正确地指出它们的性质、起源、演变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鲁迅还于1912年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倡议成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便搜集整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鲁迅后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民间文学,奠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理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出版的几种教学参考书,把《六国论》一文说成政论文,有些欠妥;在段落划分上,也有分歧。要想透彻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先从文体入手。正如“作文必先定体”一样,我们要“从分类中认识文章的本质特征”,因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鲁迅) 认为《六国论》属政论体的,可能是着眼于文章的标题。《<六国论>简析》(高培权同志)一文说:“《六国论》,即‘论六国’。就是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乍看,言之成理。明明是“论”嘛!亦如作者的《管仲论》、《辨姦论》等文章一样,无疑属政  相似文献   

14.
中文系三位中年教师发表鲁迅研究论著七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文系中年教师先后出版了七部鲁迅研究论著。它们是:《鲁迅小说论稿》(陈鸣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鲁迅传略》(吴中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6)、《鲁迅文艺思想初探》(王永生,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9)《鲁迅杂文札记》(陈鸣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鲁迅文艺思想论稿》(吴中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7)《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陈鸣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6)、《论鲁迅的文艺批评》(王永生,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七部论著共计155万字。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七年《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发表了《关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思想》(以下简称《关于思想》)一文,对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论缓行》)的思想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颇有意义。有的分析很有见地,读后,深受启发。但文章的基本观点,似乎还有可议之处。这里试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鲁迅《自题小像》一诗,作于何时何地?《鲁迅全集十卷本·鲁迅著译年表》及《鲁迅旧诗笺注》,都说是一九○二年作于日本东京,而《鲁迅诗歌注》及许多考证文章,则说是一九○三年在日本东京所作。我们拿鲁迅自己计算年龄的方法,来衡量前面所说的时间地点,便知其不符合事实。鲁迅计算自己的年龄的方法有二:一是虚岁,一是实岁。鲁迅早年及中年以后所写诗文、《自传》、《日记》、《题记》等,  相似文献   

17.
艾菲先生的《论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见《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研究鲁迅前期思想,得出了一个有新见的结论:“在鲁迅前期思想中,虽然羼留过尼采哲学,达尔文进化论等‘杂质’,但它们始终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它们在鲁迅前期思想中矛盾纠结、消长起伏,渐渐地退却了,消散了,而构成  相似文献   

18.
1948年,在沉寂了几年之后,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左翼文化界内部争论的焦点。胡风通过把《狂人日记》作为五四思想革命的起点,舒芜通过将鲁迅早年形成的“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生命意识,视为鲁迅的“基本认识”和“道路的路基”,皆暗示了鲁迅思想的一惯性和别样性,从而引发了激烈而严厉的批评,并“株连”到已故的鲁迅。虽然此后对“前期鲁迅”的批评再也没有如此激烈而严厉,但这场批评所包含的逻辑,却延伸到后来,导致鲁迅思想遗产的彻底偶像化和空洞化。  相似文献   

19.
<正> 《江汉论坛》1984年10月号发表了王献永同志的《论鲁迅杂文艺术的演进》一文,王文对于鲁迅杂文的分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他说:“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该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同时受制于作家的主观思想,但作家的思想决不能等于作品的艺术思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 一九二六年八年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是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写的一篇散文。鲁迅在文章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他真挚和深沉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由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自己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