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束缚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由于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低、人均耕地少、耕地块小分散等原因,农业产业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提出了"城镇化是现阶段拉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观点,并就城镇化如何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特别是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迫于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欠账积累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办学条件滞后、教师总量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和挑战.在高校的新一轮发展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提出从农业、农村的基础地位出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依靠政策和科学,协调城乡、工农等多种关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的思想体系.该理论各部分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一致性,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解读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国情和农业发展情况下,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循环、减量、再利用"为基本原则,以生态农业为循环经济主要方式,以城乡互动的销售方式为有效经济来源,加强保护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态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政策、资金、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也面临着经费不足、保护性政策缺失、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以及培养的人才创新与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政策保护等对策,使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条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既有资源、经验、市场、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农业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制约因素,应当采取积极对策与具体措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办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贵州省农业保险至今未能突破瓶颈。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对当前农业政策解读的视角下,分析当前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现贵州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我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它将随着社会实践和发展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语义学与复杂系统理论角度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基本性质与内容,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重要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已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后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得到了加强,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不同时期民族问题的实际进行民族理论政策创新是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邓小平理论的巩固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推进三个阶段。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上创建了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实现了民族基本理论上的新突破,指明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主导下的迂回式农业发展:中国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政府主导的赶超战略下农业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迂回式"发展模式,迂回模式是指落后国家通过优先发展工业再迂回发展农业的思想.工业化及其在空间上的城市化进程从供求两个方面塑造农业发展的市场、技术和组织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则促使农业组织化和专业化经营,工业化同时还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的技术基础.然而,迂回式发展的后阶段仍需政府政策打破城市和工业偏向的传统,转而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市场增进型政策,最终实现城乡和工农之间的政策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民权益的一条路径。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重塑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体系。基于对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界定,进一步探寻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困境,进而构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主体互动体系,并上升的法律范畴对各主体的合法权益予以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根据比利时Meetjesland农业地区集群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及中国城乡关系演化趋势,中国城乡一体化应建立在“城市群-乡村集群”的基础之上,并将“乡乡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基于中国国情的乡村集群发展模式应当是: 以地区发展为价值观,建立以县(县级市)为依托的乡村集群合作平台,制定乡村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推进品牌策略,以集群的优势实现中国乡村地区主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正积极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政府缺乏引导与政策支持、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多数农民对农业用地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等是制约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循环农业的引导与支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以及推广应用力度,并选择适合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的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它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走科教兴农之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现行的农业经营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践中有必要在农地使用制度、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现行的农业经营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科技成果及其转化进行了概述性介绍,对其与可持续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在科技投入、科研与成果转化环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回答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统一、农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农村如何摆脱对城市的依附三个关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的关键性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生产力布局优化、“两山”转化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科学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如何可能”的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湖北农村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