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儒学史上,儒学家对“诚”、“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诚”被认为具形而上意义;“信”,则更多地被注意到它的工具性价值。儒学史上被这样理解“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按“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的道德二分法来领会传统儒学中的“诚”和“信”,对我们思考当前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不无启发:第一,“信”作为“义务的道德”提示以公共法规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制度保证,第二,“诚”作为“愿望的道德”提示以私人信仰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心理源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发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无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没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故事《当“良心”》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儒家商业伦理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现出“诚”与“信”的原则。这种诚信精神在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诚信"的"诚"和"信"之间包含了内在与外在(以及德性与规范)、高级与低级(以及提升与普及)这样两种基本的区别。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对于企业的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把"诚信"中的"诚"和"信"拆分开来,暂时避开"诚",针对企业建设广泛的社会道德征信制度以确保其"守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由"信"到"诚"和由"诚"到"信"两条不同的道德建设路径实现"诚"与"信"建设的互动,或许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从而促使中国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学中“诚”的含义及“诚”在人生中得以实现、完成的根据和途径的探讨,以区别于西方契约制度下的“诚信”和我们当前世俗文化层面的“诚”,从而找到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症结所在,进而探讨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重建真情生活和诚信世界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而发展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军事诚信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诚信与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西文化对“诚信”有不同的理解:中国文化更强调诚信中“诚”对“信”的形上意义,西方文化则因契约论传统而更看重“信”的理性价值。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市场经济初建时期,重塑诚信必赖制度基础。制度的普适性本质确保了制度对诚信保障的一般功能;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也各自发挥着对诚信的保障功能,其中体现了诚信与制度深刻的内在关联。诚信缺失与制度的供给失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诚信问题多维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问题研究 ,现已成为我国学界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之一。对诚信问题的研究 ,是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维度进行的。伦理学是所研究的诚信问题领域 ,主要揭示诚信问题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在中国伦理思想中 ,诚信是作为道德基础备受重视的。诚信中的“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说 :“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首先是一种个人美德。《周易·乾》云 :“修辞立其成 ,所以居业也。讲的是君子要以诚立业。后来孟子进一步地‘诚’撮升为‘道’ ,将‘诚’之意识撮开为‘人道…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诚信的本质及其对婚姻的重要性(一)诚信概念的厘定“诚”和“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诚信”意为一物二体,而“诚”从字源上可分为“言”“成”二字,意为“言行一致”。而“信”,从字形结构来看,指的是说话的真实程度,言语出自内心,与外在相吻合,即是“内不欺隐,外不欺物之意。“诚”是人的内在品质,“信”是人的外在表征,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1.
以《新民说》为主线,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及其与儒学传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梳和评析。作者认为,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和群治思想突破了儒学传统的民本思想,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潮流。但在伦理道德观方面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儒学传统,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梁启超提出,一方面通过"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另一方面通过"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这种将两种文化的长处兼容并蓄的文化创新观念,即便在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之一。辛亥革命的理论先导章太炎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话中阐释其自由观,以"无待"来理解形上自由,在"一字千金"的《齐物论释》中,通过"我"之成立及其可破,在确立形上平等的同时也确立了形上自由;在认识论领域,通过和《荀子》、《庄子》、佛学等的对话,章太炎对认识上的自由的获得机制本身、人的认识能力、真理、科学规律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然而其佛学的立场又有将真实的认识论问题的讨论归结为虚幻的心灵构造的嫌疑;在伦理学领域,章氏讨论了自由人格的培养问题,其核心就在于通过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思想,从中挖掘出"依自不依他"的原则,并试图复活传统道德条目以应对现代处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医患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医患伦理,从内容上分为医家伦理和病家伦理两部分。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传统医患伦理是基于传统人学观、医道观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仁道主义精神;其次,受儒家伦理影响,传统医患关系是一种人伦关系,医患之间体现出高度的利益一致性,展现出成人成己的精神实质;最后,受中医学的影响,传统医患伦理强调医患共同为健康负责。站在当代医学文化和医疗实践背景之下,既要看到传统医患伦理中熠熠生辉的内容,也要注意其与现代医患伦理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圣人作为中国文化哲学的本体观念,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特质,而且作为哲学思维的主体和最高人生境界与最活跃的因素,是中国传统的圣人体道的整体直觉思维方法,以及崇古尊经的经学思维的重要基因。其一经形成,反过来又给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概念,儒家的尚"中"思想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中和"观念与道家的崇"大"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大和"观念是构成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前者为"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秩序平衡与个体节中,后者则带来了本体追求与辩证观念.在《易传》与《中庸》中二者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6.
借鉴帕累托的剩遗物思路,以神性剩遗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倾向,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儒道文化虽有其天道论的遗绪,但却不具有神性剩遗的意味,佛教文化本身以及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对神性剩遗物持否定的态度,宋明理学则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其剩遗即非剩遗的创造性发展,也与神性剩遗物的性格不符。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主体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存在的某些隔阂  相似文献   

17.
已有20余年历史的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尚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的出现仍需假以时日,其研究主题至少涉及10大方面: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自然价值、自然权利、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等。在理论与实践、引进与创造、研究与教育、支持与自立等方面,中国环境伦理学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核心范畴 ,对于它形成的理论渊源问题 ,研究者多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基本认为它是在老庄哲学和禅宗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而对于佛教的影响 ,仅作了词源学的考述 ,未能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联系中作深入探讨。本文从分析意境的基本思维模式出发 ,认为意境在形成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客合一的一元论思维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佛教的中观哲学影响而形成的 ,以龙树的中观论为代表的中观哲学是意境形成的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石 ,大乘中观思想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并最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公共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却步履艰难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性、政治说教性、森严的等级伦理观念、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亲情关系 ,以及中庸思想等对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公共关系要发展 ,就必须分析这些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