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文学物象考察,<离骚>第1-12章属于以"象事行"之"赋"为主的赋比兴诗歌文本类型,即"象事行"之"赋"占文本整体1/3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2.
"兴"作为艺象表达是审美心理的自然转进,是审美主体自主、自由的游戏般自我体验、自我观照与自我呈现过程。这种富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帮助艺术家超越创作过程中的障碍,消解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观对立、形式内容对立对艺象本真性的歪曲和遮蔽,使物象透过艺象澄明地呈现出来,形成"不隔"之境。意象建构和艺象表达在审美创造的心理和表达两个层面上,共同勾勒出"兴"这个传统美学范畴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5,(4):82-86
由日本哲学家广松涉所指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化理论,是一种以互主体性为主导逻辑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还与物象化批判同构性地存在着人象化批判、意识象化批判。其中,物象化、人象化分别是指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层面发生的"颠倒"性事实关系,而意识象化则是指由物象化、人象化在意识层面引发的"颠倒"现象。立足现实的个人辩证法批判物象化、人象化和意识象化,探讨上述批判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在互主体性哲学范式下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批判的当代视野。  相似文献   

4.
王国富 《南都学坛》2008,28(4):152-153
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文学形象蕴涵裸露的原则文学形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国古典文论对形象的这一特征早已有所论述,清代文论家章学诚就明确地把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即物象,是自然存在的,是客观的;一种是“人心营构之象”,即作品中的形象,这是作家创造出  相似文献   

5.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始思维区别于文明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和文明思维的运思单位不同:原始思维是以“象”为转换中介的非概念性思维。“象”是原始思维之网的网上纽结,原始先民只能凭借具体的感性形象表达自己的知情意。从古代神话反映的内容看,原始思维之象可分为物象、心象和意象;从古代神话反映的主体看,原始具象是一种集体表象。集体表象的诸特点,都通过古代神话这一考察原始思维的巨大信息库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内含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 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气象-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的对景创作是对景写生的提纯和生化阶段,是从自然物象的形象入手的.脱离了物象而一味地追求内在精神,会失去自然的客观存在而成为空洞虚无.故而需要在心意状态的调节下,把主客观进行合理调配,符合自然物理服从画理规律.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类地球圈层结构生态体系模型"以地球圈层构造模型为类比,以"源像"和"化像"为次级形象体系,以"硬形象"和"软形象""我象"和"他象"为再次级形象体系,呈现了一个融整体观、动态平衡观、辩证观和建构观为一体的国家形象生态体系。基于国家形象研究的跨学科特性和碎片化不足,遵循自内到外、由主体到客体的基本建构逻辑,建构的是一个三级形象体系结构,以期形成更加系统辩证的国家形象观。  相似文献   

10.
拉什迪文学思维的特点,即"象"的思维。在《午夜之子》这部作品里,作家创造了非常特别的语象、物象、声象、味象、色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各别的象,造成了其文学特色,形成后殖民文学意象,表达出作家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观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想象是人类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具有自由、开放、跳跃、飞翔、浪漫、跨越、形象、活跃、多变、夸张、神奇等心理特征。想象活动是人脑中原有意象在外部刺激和内在动机的双重作用下与现场客观物象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想象分为文艺想象与科学想象;文艺想象是文艺家创作的源泉,蒋孔阳先生提出的"幻想不是想象,但想象却离不开幻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科学想象是推动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1940年代是中国小说物象艺术走向多元与成熟的时期.张爱玲得中外文学之精髓,将物象与心理分析相融合,有力地推进了小说的现代化;钱钟书学贯中西,纵横捭阖,在拓展小说取象范围、以物象丰富作品内蕴、提升小说语言品质方面贡献独特;赵树理虽然也借物象刻画性格、以物象为细节性道具组织故事,但为了照顾其小说拟想读者的审美习惯,却力避物象的意象化,显示出与中国文学诗骚传统的疏离.他们特色鲜明,差异明显,而又以其差异构成互补,共同呈现出1940年代小说物象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多元、成熟的样貌.  相似文献   

14.
取象思维是《周易》中典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离开物象而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材料型议论文(文字材料议论文、看图议论文)写作正是应用这种观"象"(文字之象、图形之象)得"意"(中心论点)的方法,发挥取象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的特点来比附成文的。取象思维作为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对材料型议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和总结,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细化,在诗学史上是第一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这一理论对宋人的说诗风气和诗歌注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里仅就造型艺术来谈具象、抽象和意象,旨在对意象问题研究作进一步的思考。从思维角度来考虑,形象思维具有多象性;从造型意识方面来看,形象又具有多变性。 1991年8月在西安召开的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对意象艺术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西方艺术基本上属于具象或抽象艺术。这种观点是将具象、抽象、意象作为三种并列的艺术形态展开研究的;另一种认为,意象是一个标示本体的概念,无论具象、抽象都是艺术家头脑中审美意象的物化形态。我们认为,具象、抽象、意象,都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物象的形象反映。形象思维是具有多象性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剖析 ,并从含蓄性的产生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形象构架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人谓“立象以尽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释《内经》“以象之谓”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决定着学科的理论特色。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关键表现在“象”与“现象”的分歧。鉴于今人多将“象”片面地理解为现象,故试从物象和意象两个方面对“象”的哲学内涵加以界定,以明其与“现象’之不同,希望有助于习医者领会、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