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业语言是一种不同于日常交际语言的语域变体,对儿童的阅读能力发展、学业成就有深远影响,是国际儿童语言发展 与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关注儿童学业语言的内涵与价值、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影响因素及教育提升策略 等方面。展望未来,儿童学业语言研究在对象上应注重代表性与普遍性;在内容上应关注儿童年龄和文化的适宜性;在研究视 野上应注重学科间整合;在实践中应重视对儿童学业语言教育的规划,开展综合性、立体性的学业语言教育,并进行适宜的评 价,以促进儿童学业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作为研究者"打破了过去儿童在研究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尊重儿童作为社会行为者和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儿童视角研究儿童问题。儿童参与或领导研究能够增加儿童活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拓宽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性和开放程度,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这种新兴的研究取向帮助儿童在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创造与发明等学习品质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独特契机。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重视和发展儿童个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应针对儿童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 ,使儿童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进而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重视活动与交往 ,进行合作学习 ,为儿童逐渐形成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青藏地区的儿童生活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发展,需要以其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在藏汉混居地,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的藏汉两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因此,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需具备藏汉“双文化”教育的态度和理念、实施藏汉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和藏汉民族文化知识,由此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本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栖机纪 《金陵瞭望》2010,(23):91-91
今年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栖霞区区级机关纪工委紧紧围绕栖霞建设、“南京副城、液晶光谷、智慧新区、和谐家同”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监督,改进工作作风:深化五服务活动.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为加快推动全区“三个发展”提供坚强的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测量法,对参与暑期游泳培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4岁(不含4岁)、4-5岁(不含5岁)、5-6岁(含5岁) 三个年龄段,对其游泳基本动作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目的:探讨游泳基本技术动作是否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 要求。一方面,补充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规范与指导暑期儿童游泳培训市场。研究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学 习游泳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基础,并对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该阶段儿童熟悉水性的基本动作当中,水中行走和站 立基本掌握,其憋气时间和滑行距离与年龄成正比;在蛙泳手和蛙泳腿技术动作以及游泳距离方面,3-4岁下阶段儿童无法掌 握,4-5岁下阶段儿童表现欠缺,5-6岁(含5岁)阶段儿童能够基本掌握;3-6岁儿童游泳基本动作规范与发展分为启蒙、提高 和巩固三个阶段。特色创新:首次在指南背景下对儿童游泳基本动作进行探讨;将儿童游泳基本动作上升到学术概念;初步形 成一个模式和系统;对该阶段儿童的游泳动作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是与儿童不断发育的身心相联系的,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其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创造力。文化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工具和活动也依赖于文化。叙事学习,即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以故事的方式作为促进儿童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展示了不同种类的认知过程,充当了儿童文化发展的认知工具。利用叙事开展共同游戏,进行故事讲述,有利于儿童思考,帮助其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他们自己。因此,故事适合作为发展和提高儿童共同游戏的文化工具,能促进儿童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对上海市7所公办一级园的579名幼儿进行三年追踪调查,探究3-6岁幼儿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3-6岁幼儿文化认同总分属于良好水平;3-6岁幼儿的文化认同存在年龄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班到大班是3-6岁幼儿文化认同的快速发展阶段。小班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中班男孩的文化认同显著高于女孩,大班女孩的文化认同显著高于男孩。主要建议:开展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文化体验活动;减少性别偏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文化体验机会;引导幼儿在喜爱和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行为倾向;在园家社协同育人中增进幼儿文化认同并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汉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最新研究。采用6种基本常见色片(红、橙、黄、绿、蓝、紫)作为实验材料,用游戏法结合命名法进行操作。结果表明:儿童颜色命名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3.5岁是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对颜色正确命名的顺序为:红、黄、绿、蓝、橙、紫;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正确命名颜色的年龄逐步提前。研究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颜色命名教育会促进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Z(o)llner错觉变式图为实验材料,选取2.5-8.5岁儿童被试,考查不同年龄儿童Z(o)llner错觉变式图检测率的变化,探讨个体早期"横平竖直"认知经验在方向错觉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进一步验证前人的观点,幼儿阶段是方向错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3-7岁幼儿存在随年龄增长Z(o)llner错觉效果增强的现象;个体早期"横平竖直"认知经验的形成是方向错觉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积极推动"缺陷"预防与积极青少年发展两大理论的整合,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统计方法相继应用于对青少年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开展共同关注的研究,研究既探讨了青少年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发展的关系,又分析了两者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思路为我国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结合我国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特点,运用横断面调查与纵向追踪调查方法,交叉应用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统计技术,实现对留守儿童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共同关注,分析留守儿童行为发展现状,在积极预防与治疗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3.
除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外,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家庭与社会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取知识和能力以适应该群体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过程。傈僳族在汉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同化下,依旧保留着本民族古老而纯朴的风俗,他们世代沿袭,并潜移默化地“模塑”下一代——神秘的宗教崇拜,奠定了儿童的灵魂信仰;怪异的民族禁忌,规范了儿童的人际行为;奇丽的民族艺术,建构了儿童的种族意识;独特的传统节日,开辟了儿童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系统评价方法探讨资产建设为本的儿童账户制度对儿童多元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儿童账户制度对儿童发展有三方面的积极效应。首先,儿童账户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降低无助感,提高儿童自信心,促进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儿童账户制度有助于降低儿童辍学率并提升儿童教育期待、学业表现、儿童获得高教育成就的信心,增加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后,儿童账户制度对提高儿童未来规划的能力,缓解物质困难等方面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儿童素质作为儿童先天的一种要素禀赋 ,是生物的、文化的遗传积淀 ,反映了儿童发展的一种潜能和潜质 ,在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中可以发生变化。儿童素质发展评价就是评价者 (评价主体 )根据儿童素质发展的需要 (包括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 )判断儿童发展的意义。复杂性评价是一种新的儿童素质发展评价范式。以复杂性的理论来重新认识儿童素质的形成机理 ,综合考虑人的发展的复杂性 ,是儿童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儿童文化认同。因此,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位育”为理论视角,聚焦乡村儿童,基于其身处乡村的内在感受,以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中存在的乡村衰落、本地文化缺失、离农教育等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环绕在乡村儿童身上的各种关系,从“教育之外”和“教育之内”两条道路出发,分别从城乡一体化、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教育、乡村儿童本土生长出发,构建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18.
要:中国的文化创造在民族振兴、国家尊严、历史传承、人性光辉的维度上被重新思考。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对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主流文化发展理念不够明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缺乏有效措施支持民间文化发展。当今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塑造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形成文化发展的主导理念;用多方位的艺术手段强化主流价值,以影响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受众;等等。基于此,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民众更高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多样性、丰富性不够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矛盾;形成高端文化市场的历史要求与政策不配套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的开放性要求与国家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等等。为此需要我们从调整认识,指导思想、政策研究、文化理念等方面加以改进,并以此为前提,重新认定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与其他在国家发展中同等重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是增强国力提升竞争力的引擎;是与国际交往和人类共同价值行动的价值源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剂”。从而进一步确定文化发展的目标:确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本体地位;打造主旋律文化发展更大平台;保护开发非盈利的民族文化遗产;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位置;制定政策为民间文化活动与文化事业创造条件;规划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区营造-儿童发展”的框架,从社区共同体视角审视乡村教育贫困问题,尝试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来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以国家级贫困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个案研究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发展、社区营造和贫困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以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满足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形塑和谐共生的乡土社会成长模式为着力点,培育村民社会创新精神和贫困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通过教育扶贫”与“扶教育之贫”的互助互益机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地方性社会福利供给有机结合,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在缺乏第三方——专业的学校社工介入服务背景之下的权宜产物。基于皖北农村M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探究这种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在相关制度建设、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而对"-5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由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利弊兼有,且弊大于利的,由此呼吁未来农村学校能实现“一校一社工”,由驻校社工承担起在校留守儿童服务任务,这既有利于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减负,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