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丽琴的《壮族服饰文化研究》,探索了壮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和壮族服饰的方方面面:一、男子和女子服装的样式;二、制作工艺;三、民俗惯制;四、人类学考察——标识记忆、认同、生存空间;五、美学透视——造型、图纹、色彩、审美进程;六、保护与发展——遗产、境遇与传承。总之,溯服饰源流,扬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壮族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壮族服饰习俗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民间故事看壮族的文化源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滇东诸多的神话传说反映古越人鸟崇拜和竹崇拜的观念是壮族文化源头之一 ,壮族在发展进程中虽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 ,但并没有失去“自我”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石磨是壮族民众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谷物加工工具。壮族民间所使用的石磨蕴涵有生殖崇拜、稻作文化、民俗文化等价值。随着现代加工工具的普及,壮族石磨文化面临濒危,应该通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相结合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5.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反映出壮族的自然至上和人与有生命的自然物之间的平等关系的生态文化观。壮族的自然崇拜在客观上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植根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心理上的迷信思想,影响壮族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祖宗崇拜,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形象记录壮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的"活态史书",祖宗崇拜的内容体现在各个重大节日的相关习俗中。嘹歌借它增添了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而祖宗崇拜则借嘹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9.
神话在产生之初,其原始意象就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人们在笃信的同时,生发出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这些崇拜仪式和习俗传承着神话原始意象本身的文化内涵,延续在后世人们的生活中,文章试以壮族花生人神话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壮族石崇拜是壮族先民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下产生的自然崇拜信仰,至今还在壮族的民俗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西宜州地区的石崇拜习俗具有三种功能,即辟邪、祈福和保护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石崇拜习俗的功能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时代意蕴,对于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文化的实质是水神信仰。中国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按发生时间先后大致分为:泛水神图腾信仰、龙母信仰、妈祖信仰等三种形态,其共同渊源应为壮族先民古越人信奉的水界之神图额。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具有鲜明的原生态水神信仰特征,并以其山神和水神融合,生态美和道德美统一,而成为中国华南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龙母文化是大明山自然生态环境、壮族先民的信仰思维、农耕稻作文化、生态审美意识诸因素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壮族麽教是从壮族原始巫教中发展演变而成的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原始巫信仰在壮族麽教中元所不在,如影随形。壮族布麽由巫觋演变而来,壮族布麽与女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红水河流域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青蛙的故事传说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说明青蛙对壮族先民曾经有过的心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其实用价值更大。红水河乃至整个壮族地区对蛙的崇拜其实是壮民族生存文化的具象性思维,而舞蹈、铜鼓艺术形式则是壮民族对生存文化的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4.
壮族的女神信仰文化以生育为轴心,民族特色鲜明。其从壮人独特的生育观而来,又以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祭祀、风俗等表达壮人别具一格的生育信仰,并以此根埋于壮族民间,延续至今,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镜子在广西右江流域众多民俗事象中,被视为拒鬼辟邪之物.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壮民族崇拜巫、道,进而崇拜巫、道用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壮族师公教有明显的多神崇拜特征。祖师神三元真君虽有被尊为至上神的倾向,但众多神灵仍处于游离和分散的状态,没有被纳入一个严密的神灵体系中,神与神之间显现出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壮族师公教众神平等的根源在于历史上壮族长期处于分散而居、部落林立、酋帅众多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7.
花婆神话是壮族神灵崇拜中的一种社会历史叙事,其中蕴涵着壮族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人神同构性与矛盾张力,由此也可以推演出壮民族生态伦理缔结的依生、竞生、整生等种种范式。  相似文献   

18.
壮族师公教经书内容丰富,蕴涵了壮族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国家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因素,沉积着壮族民众质朴而深邃的思考。挖掘壮族师公教经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全面抢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