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虐恋意在对权力进行揭露和解构,广义的"权力"包括男权,用性别视角来分析,在《革命时期的爱情》的虐恋关系内部,女性并没有从男权之中解放出来,即性政治存在于具有揭露和解构权力的作用的虐恋关系之中,这说明王小波对权力的解构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毕飞宇《玉米》三部曲中三位女性"贞洁观"的表现为对象,发现,三位女性前后"贞洁观"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男权主义的异化和权力的侵蚀。通过透视毕飞宇本人对"贞洁观"的思考,本文发现,毕飞宇本人"贞洁观"的思想症结是:一方面反对男权主义对女性"贞洁观"的异化、权力对"贞洁观"侵蚀,另一方面认为女性"贞洁观"应该依附于男权主义和权力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哈罗德.品特代表作之一,《回家》反映了在男权社会里,传统女性己成为“他者”并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地带”,但在另一方面,以鲁丝为代表的“新女性”敢于挑战男权思想和文化,直至取得“性”的胜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哈罗德·品特代表作之一,《回家》反映了在男权社会里。传统女性己成为“他者”并被放运到社会的“边缘地带”,但在另一方面。以鲁丝为代表的“新女性”敢于挑战男权思想和文化。直至取得“性”的胜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男权封建社会中,由于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女性不仅丧失了自由,而且失去了尊严。文言小说《画皮》刻画了画皮与陈氏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对待世事的方式各异,却共同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作为女性的悲哀,由小说《画皮》也可见男权与女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从人者"乃是《左传》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女人必须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她们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成为男人的玩物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即便是怒起抗争,最终也只能在权力的欲望中沉沦,或者以泪水和自戕表达对男权的愤怒。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9.
1940年代初,有关王西彦小说《家鸽》的批评和反批评文章在《文艺生活》月刊上形成了交锋。文章以此为引子,讨论了在上述背景下《文艺生活》月刊刊发的以知识女性成长命题为关注点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社会、男权以及女性自身这三个角度探讨了女性被束缚的原因,着力表现了知识女性是如何在抗战的时代潮流下,冲破牢笼走向社会并成就自身的。虽说这些新知识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理想化的存在而被描述着,但这些新知识女性形象的出现仍然是对"妇女回家"论争所作出的正面且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格拉斯佩尔的独幕剧《琐事》不仅揭露了谋杀案背后家庭暴力的存在,也暗示了法律体系的排他性和暴力性。文章从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出发,剖析《琐事》中男权和法权的暴力性,揭示受暴力压迫的女性以及女性同盟如何以自己的力量解构暴力,从而实现格拉斯佩尔对男权和法权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尤金·奥尼尔的女人剧《奇异的插曲》,剧中充斥着三组微观权力关系——权力与知识、权力与性、话语与权力。该剧的女主人公尼娜·利兹原本生活在传统清教社会的男权制度中,但是战争冲垮了美国社会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伦理价值观,促使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且终其一生,致力于抵制传统价值观以及积极构建女性话语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12.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玲珑》杂志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言说平台,不但致力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对传统男权秩序进行抨击.在女性的笔下,男子崇高、伟岸的形象开始被消解,自私、卑鄙的一面被揭露无遗.《玲珑》对传统两性关系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的质疑与批判,展示出女性重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个人立场不断得到强化,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在其作品《伊芙琳那》中关注女性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他者”的生存困境与悖论,以深刻的历史意识洞察了社会边缘群体历经的不平现实,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了男权话语主宰的社会秩序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同时,以情感主义美德作为女性的文化武器,曲折表达了伯尼及其女主人公们建构女性主体地位,消解男性中心权威的政治意向.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整形美容是在男权社会文化结构中进行的对自己身体有意或无意的实践,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标准定位,不利于女性在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中主动支配自己身体权利意识的形成。现代社会理性的发展却无意间助推不平等的男女性别权力结构生成。作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重塑女性话语结构,实现性别权力结构的优化是保证性别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大众传媒与女性研究在当今国内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女性,作为社会结构中弱势群体的代表,在大众传媒中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客体依然享受的是不平等的权力,这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媒介行业中从事的大部分都是边缘工作,大众传媒依然将女性形象刻板化。大众传媒语篇所透露出的女性仍然处在一个男权社会。依然受着男权主义者的意...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通过细致鲜活的文字魔力揣摩和捕捉女性转瞬即逝的复杂的微妙感受,在人物的活动与心理中展示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中所包蕴的温婉弥漫的人性力量,透过历史的雾霭呈现出浸润在传统文化和儒教伦理中的男权社会对女性歧视和摧残的荒谬性。借助于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阐释包蕴在陈腐的妻妾成群原型意识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绝佳视角,可以看出,父权、夫权、男权制文化培育的家族等级制造成了在权力缠绕下女性暗无天日而又宿命轮回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从早期商州文学中的传统农村女性的形象,到《废都》中的世俗化的欲女形象,到《高老庄》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想型女性形象,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贾平凹努力追求抒写女性的本真生存状态。但是贾平凹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束缚,致使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避免地打上男权思想的烙印。所以这些女性形象只是男权思想的产物,是贾平凹审美理想的再现,而非女性的本真形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揭示了《简·爱》所回避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政治和性的权利问题,颠覆男权文化中将女性"他者化"的父权、夫权和神权,但是该文本将性解放、性放纵作为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最后出路,彰显了作者以男性文本为工具施实话语霸权的意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