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图像的时代》是海德格尔中期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这一观点。"世界"和"图像"是理解此文的前提和关键。海德格尔在使用语言和词汇时遮蔽了很多意义,但同时增加和敞开了许多意义,这里的"世界"和"图像"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他以世界图像为切入点,对现代人之生存境况作了深入的现代性思索。  相似文献   

2.
1919年,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助手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讲授课,这门课的讲稿在海德格尔德文全集中被命名为《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问题》。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解释学直观,他将这种方法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认识论的新的第一哲学,并将之称为"元科学"。这种元科学的出发点并不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世界观,而是对于人的"知识"或者说理解世界的方式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认为周遭世界体验是比理论性经验更为原初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元科学的哲学就是《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体性建设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与程度,无论对我国,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将为世界的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主体的人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活的、能动的力量.因此,加强人的主体性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促成我国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我国人的主体性状况从总体上滞后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和阻碍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进或加强人的主体性建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世界无疑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论题,现象学试图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现代哲学中对世界的怀疑和不信任感。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对世界之存在的信念作为一种自然态度,贯穿了我们的一切行为意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作为一个预先给予的境域,则是一切其他世界内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前提。但这两位现象学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澄清世界的论题。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将对世界之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并将世界本身看成是意识的意向相关物,而海德格尔则反过来认为,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之中存在,因此人对世界的朴素信任感也构成了他的原初存在方式。尽管如此,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都没能真正克服现代哲学中世界之丧失的危机,重建人对世界的朴素信任。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6.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反映在三个方面。从理论逻辑来看,唯物史观是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身关系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审视的,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而体现在历史现实之中的对人的现代性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以中国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为实践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目标,以坚定中国道路、坚持全面发展、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胸怀大局为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我们应该优先发展人的现代化。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前发展,这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可能的。所以,我们研究人的现代化的超前性,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后发型现代化的中国,充分发挥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进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思想源于人的存在,但他并没有提出自己的伦理学.不仅如此,他还反对后来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建设的伦理学科,要求回到更为原初的思想和生活世界本身.因为在海德格尔这里,原初的生活世界是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对传统形而上思想的放弃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它是否扬弃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它泰然让之的一种样式.与意愿相反,泰然让之是另一种思想方式,对万物的泰然让之是完全不同于作为万物的设定和控制的思想方式.只要思想在此以泰然让之面对万物的话,那么,它将让万物作为万物物化,对万物的泰然让之也意味着对于神秘的敞开,亦即将神秘当作神秘.以此方式,泰然让之和敞开自身带来了人与世界的新的相互关系,允诺于我们一个新的根据和基础,在此,我们在技术世界之内能够无危险地站立并能幸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海德格尔有关现代技术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力图从这个重要的侧面来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作者指出: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考察并非对技术的东西的考察,而是对在技术世界中人与事物之关系的考察,并由此作出了对“技术”的奇特解释和否定性的批评,其目的在于清算人对事物的统治和支配。这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一个非常片面的方面,只能导致对人类未来的绝望。  相似文献   

10.
"世界"是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在1929-1930年的讲课<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尝试以一条与已往不同的途径来分析"世界"的意义.在这一所谓"比较研究途径"中,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对动物与世界的关系之讨论.因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断定,世界只是此在之性格,而不是其他存在者之规定,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却似乎与当代生物学中有关"动物世界"的讨论相悖.如果"动物世界"的说法言之成理,那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世界、甚至此在的分析,就似乎有修正的必要.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检视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独立人格: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个人解放的历史。从现实看,中国现代化进程必然与人的个性的独立和发展相一致。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是人的现代化,个人的解放和人格独立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独立人格的最终确立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海德格尔解释策略中不过是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追问旅途中的一根拐杖。一切对存在的追问都必须以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为先导。先验想象力是使对象能够被给予人这样的有限存在者的纯象或发生域,海德格尔以康德的先验想象力为契机绽出存在。在康德根本精神里,由于掺进了先验想象力这种硬性的形式,人在认识上为自然“设立”法度和先天框架;而海德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因其运行尺度遵循内在的规律,最终不以人的认识活动而受制约。在他试图剥离康德在认识上所凸显出来的人全面统治自然的意愿及追问形而上学进程中,康德“先验想象力”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得以消解与演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各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就决定了,需要在多重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多样性中理解并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文章从多重现代性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走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摆脱现代与传统对立的局限;在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人的现代化是影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对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抗战前十年苏州的报刊业发展状况及其对苏州"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为蓝本,对大众传媒之于"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哲学在康德时代遇到更多的是知识问题,康德深刻地揭示了主观先天形式在知识架构中的决定地位。时间便是一种“元形式”,为认识发生之“原”条件,在海德格尔时代,对人之“存在”“意义”的追问成为主题,时间为“世界”,“世界”并非自然,而是“人生—世之界限”、人生之现实性状态。认识论的最终导向也是要解决生存问题,康德后来的目的论表明了这一走动轨迹,海德格尔似乎正是承了这一遗志,去悲壮地拯救被机器社会遗忘的“存在”。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思想和人生都在时间中流淌,人在时间中诗意地思想着,因而时间有可能成为海、康哲学共同的元主题,成为勾连二者的链环。这是海德格尔首先着眼于清理康德时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得到重大创新,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已从理论殿堂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现代化过程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进行中西哲学比较,进行任何哲学化而非哲学的思考,至少可以区分出两大传统: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经过海德格尔的整理与研究,西方哲学传统在长期的徘徊与歧出之后,应当返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道论".而在这里,中西方哲学传统不期而遇了.我们的中观论,借助了大乘佛学的中观方法,其宗旨是在中西哲学传统比较下同时接续上西方古希腊的哲学传统.用西方哲学的语汇述之,中观思维可以说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这种中观的哲学观,虽然突出了过程与变动,并且是从海德格尔返回到希腊古义,其问题却承接康德而来.这就是:它的问题意识来自于人的生存处境.康德将人的生存处境视为一种"悖论",中现论则试图超越之.中观式生存是以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这种两元结构作为前提条件的.中观哲学观作了一番大体的透视,知道观有两种:有观与空观.透过这两种观,世界在人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即"有的世界"与"空的世界".故中观哲学对存在问题的理解看来是海德格尔与康德之合.中观哲学有体与用.如果说中观哲学之体(本体)源自于人的生存本性的话,那末,中观哲学之用(运用)则是人与其周遭世界打交道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存在的理解,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归根结底在于,它的生存在是一种独特的运动着的存在,由之出发才能对接以运动为根本规定的存在自身;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特征的理解,此在之所以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和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因为此在自身的展开状态本来就蕴含着对世界之展开状态的先行的、前理论的领会。简而言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开始提出存在问题的思路源自其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来自他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和动荡特征的阐释。对于理解《存在与时间》乃至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演变和主旨来说,理解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