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人物一直处于缺场状态,福克纳通过其兄弟的意识流回忆来塑造凯蒂形象,结果却十分成功。文章认为,在《喧哗与骚动》中叙述技巧呈现出的"非线性""音乐性"以及"潜意识"等特点不仅完美地呈现了凯蒂形象,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在小说艺术上的独特创新,为他后期创作和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个白痴的意识流──浅析《喧哗与骚动》班吉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旨在向读者展示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般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极具悲观色彩的作品,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灭亡前的疯狂、绝望、喧嚣。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一章的中心人物迪尔西时,我们发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意图。福克纳努力表现的是“人类不但会生存下去,而且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略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艺术郑东艳《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Fanlkner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去世后.声誉与日俱增。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又...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两部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作为福克纳的意识流代表作,充分表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才华,《喧哗与骚动》通过四个对位的世界塑造了女主人工凯蒂的形象,同时也描绘了康普生家族及南方传统旧道德的没落。《我弥留之际》则是采用以女主人公爱迪及其葬礼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这两部作品独特的叙述模式使读者更真实的感受到人物流动的内心世界和深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众多研究者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难点,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该小说的要点,让学生通过更容易的理解方式达到掌握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蕴含丰厚的小说 ,是福克纳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他采用C、A、B、D的时序颠倒的手法 ,展示了南方社会对女人的偏见和歧视 ,以及康普生家庭的冷漠无情是造成凯蒂悲剧的根源。小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福克纳对女人的情结 ,既有美化女性的一面 ,又有批判女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8.
指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神化模式、意识流等多种写法来描写日益没落的康普生家族,从班吉的叙述角度深入探讨班吉意识流中的凯蒂形象和班吉与凯蒂之间姐弟之情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展现了康普生家庭由显赫到分崩离析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呈现了美国南部的历史变迁。在小说中福克纳着重刻画了三位女性形象,一个是被美国南方传统妇道观扭曲的康普生太太,一个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凯蒂,还有一个是象征人性复活的理想人物迪尔西。作者在塑造三位女性人物时,鲜明地折射出福克纳的女性观:他鞭挞、嘲笑的是康普生太太,同情的是凯蒂,满怀激情歌颂的是地位卑微的黑人女佣迪尔西。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为自己赢得很高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小说《喧哗与骚动》命名独特,颇具深意。作品以作者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弥漫着乡土气息,充斥着悲剧色彩。作品采用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形式与所揭示的人物意识的分析,指出《喧哗与骚动》中作者从四个叙事角度成功通过不同侧重点的叙述形式向读者展示四个不同的意识世界。这样小说中的叙事形式与意识的重合使读者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角,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去。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运用了意识流、多视点叙事和象征主义等手法,从四个不同角度叙述了同一个故事,追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历史,反映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叛逆女性对爱和新生活的追求以及作家对人性和仁爱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现代主义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的思想与艺术。认为福克纳这部作品具有多层次复杂意蕴,而为了更好地表现复杂思想情感,作家采用了繁复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象征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是文学创作的经典艺术手段。本文对威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进行细读性研究,分析了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小说的人物象征和意象象征及其意义,力图更加深入、准确地认知和把握这部经典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尽管早在1929年,来自田纳西州的南方女小说家伊芙林·斯各特(Evelyn Scott)对《喧哗与骚动》的评论被本·沃森认为是对福克纳的“第一次认真评价”,但那却是为了招徕顾客,由出版社策划的商业行为。①对福克纳的认真研究大致始于1931年。由于《圣殿》中的暴力和恐怖,193  相似文献   

18.
有证据显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有的放矢地吸纳了音乐艺术中的养料。这种吸纳在福克纳看来更能别具一格地切实充分表达他“人心”中许多而又复杂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美学进入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美学的诞生体现了两者间的相互渗透性,关注人性是政治与美学结合的基础,这也为彼此间深层次结构的探索提供了可能。莫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及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两个人物的美学形象为我们揭示了人物之间在社会关系、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中的相互交织与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0.
迪尔西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中的次要人物,但她对展示小说主题,维系小说结构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迪尔西代表着人性美,与南方种植园文明以及资本主义现代金钱文明形成对比,从而寄予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同时,迪尔西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意识流手法的局限性,使小说在结构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