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类信息交往的本性与信息伦理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阐明在信息交往下生存方式的特点出发 ,分析了信息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作用 ,在讨论人类信息交往行为的客观本性与异化的基础上 ,提出应从理想和逻辑两个层面确立科学的信息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深刻反思,马克·波斯特提供了一种解读媒介的新方法——“信息方式”。作为“信息方式”,媒介包含着哲学逻辑和历史建构两层内涵。基于后结构主义立场,“信息方式”揭示了媒介背后的哲学逻辑:媒介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构型,语言的结构性权力促使媒介在交往行动中构建着主体、世界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根据不同的哲学逻辑,媒介可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媒介的历史建构意义体现在,媒介的诸历史形态能合乎逻辑地建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历史阶段,从而弥补同时期社会发展理论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局限。信息方式理论糅合了媒介批判学派的哲学视域和媒介环境学派的历史视角,开辟出当代媒介研究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化的出现及其不断扩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阶层及利益分化,也导致了人们利益观念和利益意识的变化,从而对政府利益整合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优化政府利益整合机制的具体措施,对于我国建立起科学、合理、完善的政府利益整合机制,成功应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前提.通过交往实践,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共在的生活世界.作为个体与他者的一种关联方式,信任只存在于个体与他者共在的情形中,与社会发展状况相互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共在条件下的并存生活和交往关系;信任关系通过具体的交往活动表现出来,受到交往条件和交往形式的制约,不同的信任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及由之决定的交往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决定着信任模式的变更.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与交往的关系上,一种倾向是低估交往的现实意义,把交往看作是实践的附属品;一种倾向是把实践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把交往局限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把实践和交往割裂开来。实际上,实践中有交往,交往中也有实践。马克思对交往与物质生产之间内在张力的揭示,生动地说明了交往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关注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对于审视效率与公平,把握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广告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作一些探讨,强调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认知方式是一个心理学的述语,用来描述一个人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其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认知方式可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场独立使人具有重建结构的能力,场依存使人具有社交能力,二者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外语习得.外语习得不仅涉及到语言分析能力和重建结构能力,而且涉及在实际交往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学好一种外语必须两种能力都具备.  相似文献   

8.
社会技能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这一概念可以从"同伴接纳定义"、"行为定义"和"社会效度定义"三种方式加以界定.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四种理论观点或模型,即行为结构的观点、人际问题解决的观点、社会技能的加工阶段模型以及社会技能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社会技能和社会能力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差别.在干预和训练中要考虑个体特点、交往过程和行为背景等多个层面,以形成和提高社会能力为训练目标.  相似文献   

9.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10.
爱琴文明与古埃及之间交往密切,堪称东西文化交流的源头。适宜的地理环境和两者对对方资源的需求是两者交往的客、主观条件。两者之间主要是商业、贸易往来,辅以外交、军事往来。两个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两者交往的方式不同;交往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爱琴文明;在交往中,埃及文明占据主导地位,但交往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印度是相邻的文明古国,两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共性,这些共性源白两国的地理幅员、人口规模和悠久历史。西藏地区位于汉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汉人和印度人在与藏人交往时显示出不同的态度,这与中国和印度两种文明的特征和两个社会的不同性质有关。在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汉文化的传播与印度梵文化的传播也有各自的特点。文章最后就汉人、藏人和日本社会对源白印度的佛教采取的不同的接受方式,探讨了各自社会文化传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的演化进程中,技术始终是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决定媒介传播力、建构媒介信息方式与传播格局的关键力量.现代人在社会交往中对技术化传播工具的普遍依赖,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人类因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人”.技术在推动媒介进化的同时,也为人们开拓着更多的交往方式与主体性实现途径.技术工具对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也渗透于人们整合社会关系、建构交往方式、营造生活空间、探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因此,在技术化的交往方式中,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与发展,必然面临着对技术理性、社会角色以及文化价值的全方位适应,并由此实现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把电视公共领域与以电视信息为中介的交往行为结合进行研究,提出电视公共领域包含着3个方面的要素:电视公众、电视信息交往场域、以电视信息为中介的交往行为。对电视公众的涵义进行了分析,认为电视公众应该具有社会性联结意义、具有反思能力、通过信息交往而互动等三方面的特征,以电视信息为中介的交往行为,应该满足哈贝马斯提出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可理解性这四个有效性声言,才可能在主体间共同遵守理性交往规范的前提下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要构建理想的电视信息交往场域,需要在信息交往所涉及的相应的客观世界、社会世脊和主观世界的交往中,部以交往理性为标:往来要求,才能不断地促进交往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给人类交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时间消灭了空间",人类交往的广度得以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交往的深度是否随之增加?选择微信朋友圈为例,通过对朋友圈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微信朋友圈是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一个投影,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脱离了主体间的合理关系,降级为物的关系,因而交往也是肤浅的、碎片化的。  相似文献   

15.
战争是最高的暴力交往形式,也是人类交往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人类社会空前规模的交往,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力量组成了世界性的战时同盟,不同类型、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国家为打败法西斯紧密合作;战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争夺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种现象,战争催生的第 三次科技革命在短时间内使世界面貌和人类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二战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世界越来越成为 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人类交往迈入全球化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也警示后人,避免战争、走和平与发展之路才 是人类交往的正途。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技术的兴起使人类的沟通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虚拟社会”的网络交往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上网群体中的主力军 ,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感情。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不利影响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这一研究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使中西文化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文章主要从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视角,即从媒介功能、促进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交往工具功能等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交往”在马克思主义整体世界史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应从人类社会发展中“交往”的逐步扩大入手,随着地域之间交往的扩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分散发展和较长的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过渡的阶段之后,终于在19世纪末形成了世界整体。此后,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与世界整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国民交往突破了传统社会人际交往呈现的差序格局,强调国民之间等距离和无分别的交往:业缘、趣缘、利缘成为构建国民交往关系的重要媒介;陌生人交往成为国民交往的重要形式;公共交往是国民交往的突出特点。国民交往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培养国民社会信任和公德两种德性,推动国民交往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代际交往方式发生了现代性的转变。从交往内容上看,现代社会长辈的知识经验传喻与年轻人的“文化反哺”并存;从交往形式上看,现代社会代际交往是一种双向交流;从交往主体地位上看,现代社会代际交往正在向平等的方向发展。代际差异的存在可能导致代际文化冲突: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文化传递方式上的冲突,以及在文化模式上即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冲突。要促进代际和谐交往,必须在理解和平等交流基础上重构代际间的文化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