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2.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3.
语法学者对<诗经>中的虚词"言"字有多种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不足.从语音、句法成分、译文解释等方面来看,这个"言"字实际上等于"焉"字.根据"言"字在<诗经>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部分"言"作顺承连词,可译为"于是"、"就"等;一部分"言"作助词,为状语后缀,可译为"……的样子"."薄言"则应解释为"急忙地"或"急忙就",而不是作为一个发语词.  相似文献   

4.
粤语中有非常多语气词,讲粤方言的人们在日常说话交流之中总是喜欢在句束加上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如"啰"、"喇"、"咩"、"喎"、"噃"、"添"等.粤语系统之中,"添"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面,作动词;也可以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一些语气.  相似文献   

5.
荆楚方言的助词系统由五大类助词构成:一是动态助词,含"哒、起、在";二是语气助词,含表陈述语气的"哒、倒、啰、嗒、法歆、的话哩",表祈使语气的"斗、起、哆、嗒",表疑问语气的"喔、啵、咧",表感叹语气的"嚜、去哒";三是发语助词,含"个、看、像、这个";四是体顿助词,含"啊、么";五是结构助词,只有"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描写"些"些儿"一些(儿)"这三个词在<元曲选>宾白中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同时比较其异同."些"具有构成词语和作句法成分的功能;当其充当定语,宾语时,表事物的不定量,作补语时,表动作的量或性状的比较程度,有时兼有表祈使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古汉语很有争议的"者"字的词类归属问题, 以词的区别性语法特征为标准对"者"的词性进行判定, 将其归类, 认为古汉语"者"应该属于助词, 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个次类.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论语>"者"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鄂东方言“把得”被动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鄂东方言的"把得"被动句.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单音节被动标记;二、带后助词成分的被动标记;三、"把得"被动句的语气类型;四、"把得"被动句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夫"是古文中较常见的文言词,一般用作名词、助词和代词三种。用作名词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有关词语连用,表示与人有关的名称;用作助词时分为句首发语词、句中语助词、句尾语气词三类,没有语义,具有提示下文和舒缓或强调语气的作用;用作代词时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多用来指代上下文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等。  相似文献   

11.
"的"字在汉语当中应用广泛,而所有的"的"意义只有一种表示,在日语当中却大不一样.虽然"の"在日语中也表示"的",但是用法却千差万别,意义也各不相同,词性也不相同.它可以表示人、事、物,表示限定,表示同位关系,表示对象,同时表示感动、禁止、疑问、愿望、加强语气等;它即是形式名词也是格助词又是终助词、并列助词,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使用当中的错误.这也是学习日语的人尤其是初学者感觉困惑的地方.本文对这个词进行了归纳、总结,期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语言材料的翻译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1)句尾助词"了"并非"体"的标志;(2)在"状态的变化"解释不充分的语境中,必须考虑句尾助词"了"前的谓词的时间特征.谓词的起始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具有"开始"意义的词进行显性翻译;终结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完成体表达;(3)在对句尾助词"了"的"状态的变化"阐释中可以发现译者选用"now"等词汇手段,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状态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3.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四川官话中的助词"来"黏附在分句或全句末尾,具有表"先行"和"经历"两种时体意义,分别用"来1"、"来2"表示.VP来1=先VP.表"经历"的"来2"和表"曾经"的"过2"有所差异,不能任意替换.助词"来"来源于趋向动词"来".  相似文献   

15.
1.0 语气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语气助词“的”是指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的助词。它在句子里的存在不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语气的需要。它也不是隶属于哪个词或短语的后附成分,而是属于整个句子的。“的”在句中  相似文献   

16.
语气副词"千万"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和现代汉语一些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演变历程,"千万"在语义、句法和句式中的表现都可以从语言的主观性上得到解释。在表达语气上,"千万"经历了从表确定语气与强调语气共存到以表强调为主甚至成为一种表叮嘱的主观标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无定名词主语句关键在于句首名词之无定,这是个指称问题。指称范畴由无指、有指、类指三大类构成一个圆圈式系统,有指包括无定、限定,限定有程度差异。无定主语句与限定主语句构成一个连续体。主语的限定性强,话题性就强,小句表主题判断,是主题句,反之则弱;无定主语全无话题性,小句表非主题判断。系统地看,指称和述谓都有个别与类的对立,二者之间正相关。另一方面,无定主语句与存现句及"有"字主语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汉语存现句由存现移位而形成一个非主题结构"V 存现物",但句首处所词同时占据话题位置,整个小句仍是主题句。英语的存现句则属非主题句。动词"有"在存现句中语法化为弱限定标记;从小句信息结构的系统看,"有" NP充当主语的小句更接近无定主语句。  相似文献   

18.
"其"字在甲骨文中运用得很广泛,主要是作副词用的,其次是用作连词、助词等.这与后世汉语中的情况不相同,在后代文献中"其"主要用作代词,其次才用为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19.
居延汉简助词有"之、者、所、是、第、以来、等、云云"8个,大多承袭先秦汉语而来。根据用法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结构助词、表数助词、列举助词3个小类,其中"所"既有结构助词的用法,也有表数助词的用法。结构助词"者"与先秦时期的用法基本一致,"所"和介词"为"构成被动句的用法得到了发展,"之"、"是"使用数量很少,用法衰落,与汉语史上这两个词的发展趋势吻合。表数助词"第"虽然产生于汉代,但在居延汉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样;助词"以来"容易与和它同形的短语"以来"相混;"所"表概数的用法较为简单。列举助词"等"在有的简文中连续出现,用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使用数量多、使用范围广;"云云"汉代产生,具有书面语色彩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时节"是方言中表达语气的重要手段,其由表示"节令"引申为时间(时间点和时间段),由表"时间段"的用法开始虚化,发展为假设助词,继而继续语法化,发展为话题标记。经历了"名词:时间>助词:假设→感叹、遗憾→懊恼、责备→缓和语气>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语境扩展、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以及类推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