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的大小、深浅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俄罗斯文学;二是欧美文学;三是拉美文学.由于复杂的地缘、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种子和土壤一般的关系.而欧美文学对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来说,影响则更大,特别是那些20世纪的欧美作家.可以说引起了中国文学质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动机或者助推器,尤其是卡夫卡,还有拉美文学中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当代文学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要想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获得显著的地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真正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现实与历史中打捞文学的精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今后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双脚踏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打开视野,重新阅读和思考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作家自传是在继承传统传记文学观念和借鉴外来传记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鲜明的主体性、多重的叙述话语、彰显个性的成长叙事和心理化叙事,以及与文学文本的互文等特征体现了中国自传这一文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私密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首先是在文学领域发生,并进而渗透到大众传媒这一公共领域的。随着文学领域中私语化写作的出现,"私密话题"或"情感隐私"也逐渐在媒介上衍生和繁盛,成为大众传媒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一发展过程,既可从西方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看出端倪,也可在中国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4):53-56
郭沫若和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日的郭沫若和留欧美的徐志摩代表着两种不同文学流派和创作倾向:留欧美派倡导自由与独立,留日派坚持激进和功利。留学阵营的分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的划分,迥异的越境体验和文化观念使得他们具备不同的基本风貌和独特的创作气质。留欧美学生的自由与独立和留日学生的激进与功利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体两面,代表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两副样貌,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多元发展的支流和动力,他们分别以自己不同的创作观念和情感态度书写和创造着多元而有活力的现代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研究中,以及新诗与"传统"关系的问题上,卞之琳晚年提出的"化古"之说具有较大影响.这一观念得自于艾略特,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下,他对"传统"的认知与艾略特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而在1980年代,作为一个诗论家和特殊的新诗史家,他关于"化古"的论述实际所要达成的目标,则是将欧美现代主义美学话语重新接引到中国文学中来.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面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在场",湘西苗族通过顺应国家话语、在国家话语境域中捍卫苗族文化、国家话语与苗族文化并用和将国家话语引进苗族文化等调适策略,既为苗族文化守住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又促进了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对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不能替代也不会取消文学研究,我们应坚持开放吸收和以我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保持本土文化的个性和价值的同时,谋求本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清理自己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发挥话语主体的原创性,寻求外国文论中国化、古代文论现代化、当下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的正确途径,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在新时期中国引发了接受热潮,它的译介和迅速经典化在于其将"拿来"的欧美文学经验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契合了当时中国对文学现代性的整体想像与要求,由此引发了中国作家从形式、手法到内容、题材乃至观念、精神的全方位的借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误读,当然这种误读也可看做是中国读者抵制经典的巨大影响焦虑,发挥自己自主创造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六朝文学关注颇多,其研究成果与观念方法也有不少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加令人瞩目,有新意的论著颇多,其中某些对于六朝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六朝文学的研究。本文择要介绍其观点,并指出,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成果仍有待我们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发展和巩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需要根据中国神灵观进行相应的中国化。这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本原理指导下,立足于中西神灵及其文化的区别,结合中国神灵文化的自身特色,利用中国本土的无神论资源和有神论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进行话语转换、逻辑论证和丰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中国现代当文论“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这两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表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化认同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近代以来一再出现,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对“重新传统化”与“本体安全”关系的分析,可以展现回归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的复杂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21世纪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整体主义、以人为本、普遍和谐、创新自强、重视教育和讲义求利等基本精神,对培养现代人注重社会利益、关心他人需求、保持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努力拼搏进取、重视人才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仍然具有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经过认真的发掘、研究、改造和创新,儒家文化在今天继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弘扬和培育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三大理论渊源包括:一、"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的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理论。三、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生涯辅导理论本土化需要解决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技术运用与模式选择等问题。我国在借鉴西方生涯辅导理论时应结合国情,充分考量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经济发展阶段与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中西差异,着力探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提高"生涯适应力"为目标,灵活运用"指导"与"非指导"的辅导技术,践行"规划定向实践定位"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早期政治发展理论,是其时特定政治实践及欧美学术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理论流脉:其研究路径,体系功能、社会进程、比较历史、政治文化等;其内在主题,为低度发展国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论证方向与条件;其理论阶段,强调发展普适主义阶段及偏倚政治权威理性化阶段。其理论缺失的根源是价值偏执。其理论现实意义:为政治、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等四个要素构成。以这四个要素为切入点,分析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中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探讨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经验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汉代至清末长安至西域的驿道建设与驿站分布情况。西域是西藏本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荟萃交流之地,“博望凿空”之后,长安通西域的驿道见证了各族人民迁徙流转、物品沟通互用、语言转换借取、日常生活彼此影响、信息沟通扩散的场景。长安通西域的驿道在中国多民族发展与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往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现代性公民文化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对象的公民性,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构建在价值、形式、实践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公民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公民性,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构建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法学研究中,中国法治建设目标的缺位,导致了诸多学术争论与制度设计缺少基本方向的指引.依据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逻辑,辅之以中国社会乃为“物化社会”的判定,或可认为“论证性正义”可以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目标.如果以论证性正义来解释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中国信访制度的出路就是一个恰当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