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认为 ,《孙子兵法》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点是“人”。在《孙子兵法》中 ,战争的最高目的是“安国保民”,孙子最卓越的理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 ;在战争胜负的主宰上 ,人“能为胜败正”;在战争准备、实施过程中极为重视人的积极能动作用 ;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并提倡优待俘虏。孙子作为兵家大师 ,却拥有与儒者一样的“仁民爱物”的济世情怀 ,实在可贵 ,这充分反映了其理论所达到的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2.
孟谦 《社区》2014,(24):1-1
对社区主任来说,“社区是个家”这句话,他们的理解和居民不一样。居民期盼的是社区这个“家”能带给他们温馨与快乐;而社区的主任,更多考虑的是当好这个“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话语标记“■■■”是由动词性短语虚化而来的,它与动词性短语“■■■”形式一样,但前者经过功能转变和意义变化后,带有随意性。功能上,转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要起强调先行成分或先行句子的作用;句法上,“■■■”只能位于句中、句尾,而不能位于句首,这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与终结词尾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由其表面形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作”与“做”这两个字,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但使用时常常拿不定主意。这是由于两字的使用还不规范所致。就连《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规范的解释。比如,《新华字典》在解释“作”与“做”时,都有“制造”之解,并没有区分出它们有什么差别。特别是在解释“作”时还明确注释为“同‘做’。”这就更使人无法理解使用哪个为对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作”与“做”当“写作”解时,注释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引用的范句不同,“作曲”等词用“作”,“做诗”、“做文章”用“做”。然而,曲和诗、文章都是脑力劳动的成果,既然“zuò曲”可写为“作曲”,那么“zuò诗”、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是由动词性短语虚化而来的,它与动词性短语“□□□”形式一样,但前者经过功能转变和意义变化后,带有随意性.功能上,转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要起强调先行成分或先行句子的作用;句法上,“□□□”只能位于句中、句尾,而不能位于句首,这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与终结词尾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由其表面形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正>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广泛用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手段,亦是我院武术教学内容之一。“圆活”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弧形路线”贯穿于太极拳始终。这一点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动作和所学其它体育项目的不一样,因此,使学生在初学太极拳时很掌握“圆活”的要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学生初学太极拳的特点,笔者运用心、生理学中的技能迁移原理,设计了正诱导性练习方法,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凡物无成与毁,复统为一”本来是明确表达庄子辩证观点的一句话,却往往被人解释为“事物没有成与毁的差别,成和毁是一样的”。并由此批评庄子“抹煞了事物矛盾之间的界限,取消了矛盾与对立”,进而认为庄子在这里是“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把辩证法引入了诡辩”。 但是,仔细读《齐物论》全文,不割断庄子说这句话的上下文意,可知庄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无论是成是毁,最终又成为新的一体(或一类)”。把“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解释成是说事物“没有成与毁的差别,成和毁是一样的”,是对庄子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 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模仿西语的“格”而设的“次”,因为汉语名代词没有词形变化而无意义,这与黎锦熙、刘复为汉语所设的“位”是一样的。是外,马建忠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语法实践上都没有将介词等同于西语的“格”,而何容在对待“次”与“位”的态度上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9.
政治上的“开放”,随之而来的是文学领域新潮翻涌.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入了文学创作与研究之中.文艺控制论就是其中之一.尼·伊·茹科夫认为“反馈、信息”,“是建立理论控制论这一整座大厦的柱子.”①“控制论之父”N·维纳则把“反馈”看作是“控制论”的“灵魂”.“反馈”是“将系统的以往操作结果再送入系统中去.”②正如大千世界,处处有控制一样,“反馈法”在国外早已进入文艺创作领域.且看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10.
自2012年“环境人文学”这一术语正式亮相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环境人文学被看作是西方传统人文学科在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出路。环境人文学融合了“后人类主义”和“新物质主义”的新思潮,首先反对人类的特殊性,拆解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认为人类与其他所有存在物一样,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主体性非人类独有,非人类也具有施动性质的主体功能;最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人类与大自然平等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1.
文化问题是结构主义的中心议题。正如其他许多西方思想流派一样,文化这个概念在结构主义中实质上与社会这个概念相一致。从“结构辩证法”和“结构历史学”这两个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在社会心理方面,对“一二·九”运动进行初步探索。社会控制与心理选择“一二·九”运动的发生是否存在着内在的机制?这在当时,人们的回答就不尽一样。宋哲元在北平“一二·九”大示威后第八天发表的《告学生书》中断言:“大多数纯洁学生,皆受共党分子所欺骗煽动”,因而劝告学生“以理智的辨别,避免浅薄的盲从。”翌年二月发表的《国民党中央告国人书》也说这是中共与社会民主党利用“民众之热情,乘机煽惑”的后果。但也有一些公允人士敢于直言反驳:“我们试想,假使  相似文献   

13.
“法”字释     
何谓法,它的本义是什么?这是法学研究最基本的课题之一。“法”字在各个国家不同的语言里虽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其词义大同小异,都含有法则、法律、命令、权力的意思。 “法”字在古汉语里写作“灋”,实际包含三个字:水、廌和去。其中“水”字指“平之如水”,就是同一个水平面,一碗水端平的意思。可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与“法”的本义是一致的。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廌”字读作zhì,是一种像牛模样的哺  相似文献   

14.
“虚无存在”于抽象中这个论点,与另外一个论点即“存在不存在”完全一样。这两个论点都是反常的。存在的虚无——这已是存在,而不存在的存在则是存在的虚无的存在,等等。“虚无的哲学”在“存在的哲学”面前没有什么根本的长处,因为它们两者都是片面的,就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这个提法,在近几年来国内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和通俗读物中,基本上是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采用这个提法,这可称为“采用方式”;另一种是回避这个提法,这可称为“回避方式”。“采用方式”以及一些论及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实质的文章,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的具体表述,大致有四种:第一,表述为“各民族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表述为“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有其它一些与以上两种表述字句不全一样但意思相同的);第三,表述为“是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叶是尼采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鲁迅、梁启超、王国维是当时介绍尼采思想的主要人物,他们了解尼采的渠道主要来自日本。如同日本当时对尼采有不同的理解一样,鲁、梁、王对尼采的态度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鲁迅在接受尼采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精神的”特征。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在把鲁迅与他人比较中能够看到其独特性外还在于:鲁迅特别重视尼采思想中主观的、精神的内容;在鲁迅那里,“精神”和“个人”一样构成了“物质”、“多数”的对立物;鲁迅的“个人”和“精神”是表与里的关系;鲁迅期待精神界之战士出现,用“精神”破“和平”、“萧条”,建立“人道”、“人国”。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技术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而且在当代已经成为国家存在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因而科学技术的安全也便成了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同在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中必须区别“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工作”这两个概念一样 ,我们必须在严格区别“国家科技安全”与“维护国家科技安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国家科技安全”。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样受到梁实秋所宣扬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古典主义倾向着重在艺术的理性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等,即总体上在艺术的“健康”与“尊严”的审美追求中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曾把美国首都华盛顿描述成“一个具有崇高精神的城市”。这与当时大多数美国人一样,认为华盛顿是繁荣和自由的“乐土”,并视其为美国的象征。 今天初到华盛顿的游客,大都被当今超级大国富丽堂皇的都市气派所感染。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布局合理,整洁而宁静,古老的建筑物别具一格;高耸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年来高校女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从女性的社会、历史文化出发,梳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三种主要社会性别制度:“男女有别”、“男女平等”与“男女都一样”;概括并分析了我国高校女教师先后呈现的三种生存状态:“缺席者”、“在场者”与“言说者”。旨在呼唤人们进一步关注高校女教师的利益诉求与发展趋势。这必将是一个冲破主流话语屏障、回归生活本身的难得的精神觉醒与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