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开展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生态环境现状的宣传与教育、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和生态科学规律的普及、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内涵着生态正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4.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建设,通过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使生态文化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发挥其基础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求人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转变原有的观念和思想。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必须发挥生态文明观念的作用,积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利用2008—2017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和考察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首先,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生态保护效应四个方面阐述了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理论分析表明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改变福建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达到降低福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采用合成控制法实证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减少福建碳排放量具有一年的时滞和持续抑制影响效应,此外还利用安慰剂检验和排列检验做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增强了上述影响效应的可靠性.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生态保护效应确实是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抑制碳排放量的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可为更好地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绿色的生态文明是人类走过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后,不断加深对世界和自然本质的认识,不断调整文化走向,转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转变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新的、最先进的人类文明形式.经过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过程,发达国家饱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的困扰,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探索,认识到人类社会能否稳定持久发展,取决于人类如何小心谨慎地面对社会发展给自然造成的改变和影响,研究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谋求符合生态规律、为生物圈所包容的社会发展,应是生态文明观的根本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向自然学习,遵循自然生态的伦理原则和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认知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而这三者又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因此,把普及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来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来统一考虑,将资源的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出一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文章从长远保障青藏高原天蓝、水绿、山青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从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如何保护和适应青藏高原的山水文化中寻找答案.重视发掘、研究保护附着在青藏高原上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被广泛关注,准确地理解和界定其内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阐释的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本文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由于它对资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破坏,使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 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 生态文明将在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文明高度.我国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本国的国情,建设好生态文明,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最高成果和最高表现形式。在生态文化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生态文化素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既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问题。本刊为从多学科的视野解读生态文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路径,近日特举办了“生态文明笔谈会”。与会者就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面对生态文明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出部分来稿,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的阐述,论述了森林城市建设是重庆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以及重庆市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精气神"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系”,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拓展,也是对生态文明体系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应由五个方面有机组成:生态格局、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重点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态文明之路已走过近半个世纪,从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到生态文明观,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之路的不断摸索,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的理论创新,反映了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生态自觉支撑着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