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弁言:地图,是人们对地理的认知和反映,自古以来,其绘制都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只是近代以来用经纬度数据绘制的地图,其表面上的准确性将这些主观性掩盖了起来。近现代之前的中西方地图上,充斥着对世界秩序和空间秩序的构建、对地理空间的人为划分以及对地理要素的想象。中国古代地图上绘制长城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古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除了展现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外,还表达了古人赋予长城的各种政治文化内涵,如作为“华夷”之间的界线等。在这些地图上绘制长城另有一层含义似乎也不能忽视:这类地图还表达了“华夷一统”的思想,即将华夏(汉)与夷狄(胡)整合在一起的观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地图上的很多长城并不是写实的,如大多数宋代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都一致地从辽东半岛斜向西南,横贯今陕西北部,延伸至甘肃洮河,但实际上很难确指这表达的是哪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其可能只是按照宋人的观念对秦始皇修筑的各段长城的表达,而宋人的观念则体现的是他们所认为的北宋与契丹、北宋与西夏划界时的理想疆界。李孝聪教授的《试论地图上的长城》一文除了对上述这些思想进行分析之外,还对明清时期基于各种目的绘制的长城图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中国古代的各种史学、地理以及宗教文献中都有着大量与黄河河源有关的记载。通常认为,随着唐代之后对河源的不断探索,有关河源的文本记载以及地图上对河源的描绘,应当逐渐由“错误”走向“正确”。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线性“进步”并不存在。在很长时间内,历史传闻中的河源概念和实地考察的记录都受到关注,也都出现于文本和地图中,因此最新的地理发现并没有取代传说和传闻中的关于黄河河源的空间概念。甚至到了19世纪,尽管元、清两代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翻了河出昆仑的说法,但在文献,尤其是在地图上,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传统认知依然占据主流。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对黄河河源的理解应当被认为是神话与地理、想象与现实的交汇。上述认知正是冯令晏教授的《元前文献图籍所载黄河河源》一文的撰写主旨。这篇论文探讨了不同知识框架对唐代河源记载的影响,以及这些知识框架在现存宋代地图上的反映,展现了地图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而言,作为史料的地图,其史料价值除了图面内容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了地图与其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等背景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的分布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发展学生智能。因此,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地图,  相似文献   

3.
南诏大理国的几项科技成就李晓岑地图知识地图知识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表达地理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大约在东汉末,地图知识就从内地传入云南了。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诸葛亮为了安抚云南少数民族,“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  相似文献   

4.
《孝经》文献是唐代孝道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两《唐书》、《艺文志》等史志目录的记载,简略考述唐代《孝经》文献,可以了解唐代《孝经》文献的基本面貌,以及唐代政策法规、风俗时尚等。  相似文献   

5.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所附地图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地图,影响广泛,文献记载中与现存均有诸多摹绘(刻)版本。本文对其系列地图的绘制背景、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出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版本流传的轨迹以及所附地图上地理信息的层累,并对其地理信息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唐代佛教兴盛,佛寺众多为其显著标识。但因朝代更迭及战乱兵燹等原因,其兴废变迁、榜额改易等极为寻常,而后世史籍、志乘所载,或以讹致误,或疏漏简略,或抵牾多歧,常滋淆乱。文章结合相关文史文献及佛教僧传相关之材料,围绕创建、沿革、处所等要素,对唐代二十余寺作了辑述与考辨,纠正了一些文献记载的讹误,补充了一些文献记载的阙失。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历史时代。唐人气势恢宏,对各种文化都能以宽容的心态,敞开大门,予以接纳。唐代的服饰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汲取了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服饰文化的精华,使服饰花样翻新。而唐代妇女的服饰,更是异彩纷呈。在唐人小说《许志翁传》中,记载...  相似文献   

8.
9.
海洋面积占据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连通着世界各大陆。在历史时期,海洋既是各大文明区之间的地理障碍,也是沟通其间的桥梁。自明末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人来到中国,将大航海时代所获得的世界地理知识带给中国人,与此同时,也将中国及其周边海域的地图和地理知识传回西方。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知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交流,而中西对海域进行的探索和地图绘制,则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长卷式是中国沿海地图的一大特色,其特点是将中国的海岸线呈“一”字形绘制,用册页刊印或者绘成长卷。有以海为上、大陆为下的,目前所见以明代郑若曾《万里山沙图》为最早,对当时及后世影响也最大;同时也有以大陆为上、以海为下的,在历史时期对当时与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所附的系列地图,催生出诸多版本的地图,其中的世界地理和东半球地图,也对清代地理图籍产生广泛影响。孙靖国《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及其系列地图的版本和来源》对《海国闻见录》的版本进行了梳理,指出乾隆九年或稍后的初刻本的存在,并根据各版本的文字和地图地物的差异,推测在今日所见五个版本之外,还可能存在多个版本,形成了复杂的局面。文章对摹绘、翻刻自《海国闻见录》的系列衍生地图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陈伦炯地图与地理信息的来源进行了考证,指出正是明末以来的中西地理信息交流,催生了这一影响广泛的地理图籍。 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伴随着对亚洲海域进行的测绘活动。其中,荷兰人作为17世纪的“海上的马车夫“,在近代地图史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尤其是其商业地图的刊印出版,成为当时欧洲的中心。低地国家的制图师和地图出版商,如赫拉尔杜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亚伯拉罕·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洪迪厄斯(Hondius)家族和布劳(Blaeu)家族等,纷纷出版了多样而精美的地图、地图集和球仪。但正如丁雁南博士在《地理知识与贸易拓展: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手稿地图上的南海》中所提出的一样,商业地图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荷兰地图学的真实成就,他对新近披露的欧洲各收藏机构的一批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所绘制的以中国海域为中心的手稿海图进行了研究,指出荷兰人的地图制作活动存在一个在手稿和印刷品之间平行发展、各有侧重的二元结构,认为其地图学成就有待于深入认识和进一步肯定。   在现代统一标准的地图学范式形成以前,世界各地的地图绘制和刊印都呈现出各区域、各机构,甚至是不同个人分别进行的态势,形成了诸多的“小传统”。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世界地理知识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之间,荷兰的手稿测绘地图与商业地图,以及中国传统的长卷式沿海地图与西方的波特兰地图之间的并行状态,都是这种地图绘制多元发展、并未整合的时代折射。  相似文献   

10.
庄九敏 《新天地》2011,(10):100-100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许逊崇拜源于东晋,到唐代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团。法师胡超是许逊教团在唐代的核心人物,其在民间影响广远,并被召至宫廷,受到皇家的青睐。然而胡超的名字在各类记载中不太一致,有胡慧超、胡惠超、胡法超等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考辨各种资料中的相关事迹,认为这些名称虽不一致,但应当指称同一人物,同时根据相关资料的时代先后得出胡超是其唐代本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图和其它地理文献的编纂。据记载,周代就已经有了专门掌管“九州之图”、“天下之图”和“土地之图”的各种官职。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的《管子》,其中有一篇就是专门以《地图》为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  相似文献   

13.
在中非关系史上,非洲黑人何时来华,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看,非洲黑人来到中国,应始于唐代。唐代非洲黑人的来华,既是中非关系不断发展的体现,同时又加深了中非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唐代非洲黑人来华境况的了解,将有助于唐代中非关系史及整个中非关系史的研究。一、唐代来华的非洲黑人最早记载非洲黑人来华的汉文史籍见于唐代。据王博《唐会要》卷九八记载,“殊奈,昆仑人也,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习俗文字与婆罗门同,绝远未尝朝中国。贞…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惊现于古都西安 ,引起了中日专家学者的深切关注。由于墓志的记载极为简单 ,且日本文献中未有相关记载 ,目前对墓主井真成的身世及留学的生涯的论争非常激烈 ,成为 2 0 0 4年日本唐代史研究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 ,对最基本的墓志铭的释读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媒体报道少录了“志文”两字 ,并把楷体的志盖铭文释为篆体。关于墓志石的大小、汉字的判读也不一致。此外 ,就墓志铭所缺处的候补文字 ,虽有各种意见 ,但“衔”、“立”、“壑”、“哀”、“给”等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利玛窦对中国地图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到中国传教 ,带来了西方的地理知识 ,尤其是对地图制图知识的传播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 ,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他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成为明末以后中国地图史上极为重要的地图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杨绾其人,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杨绾墓志》等墓志志文和考释相关文献,对杨绾的为官经历、品行与修养、葬地少陵原、唐代科举存废之争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杨绾墓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位中唐贤相的家族世系、生平宦迹、婚姻、卒葬以及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情况;杨绾、贾至等提出贡举之弊,主张置孝廉科、力田科等,引发时人在思想观念上趋向以致用之学取士,中唐制科出现向儒学化靠拢的变化;杨绾清廉俭朴、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在朝臣中起到了榜样和导向的作用;墓志中有部分内容与新、旧《唐书》等相关史料记载一致,还有包括杨绾的出生时间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等许多内容能够补传统文献记载之缺, 杨绾兴廉察孝的主张也为解决这一时期中唐科举存废之争问题提供了线索,这些墓志志文多处可与文献互证,对于中唐史事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于曜店里的墓志距曜店村不会太远。据民国洛阳县地图 ,可知民国清风乡与唐代的清风乡部分重合 ,古今相去千数百年而乡的名称相同 ,部分地域重合 ,可能是巧合 ,抑或承传有绪。中国古代的村为以农为本的人民聚居处 ,一般说来 ,一个村落的逐渐形成、沿续维持以及村名的产生、流传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岁月流逝 ,朝代更迭 ,县、乡易名不在少数 ,村名改换以至村落的迁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代的村名于今大多都失传了。一个村名沿用千年以上至今未改者鲜见 ,即使未改 ,一般也难以找到相关的根据。就唐代张阳村而言 ,从墓志记载看 ,表中所列的…  相似文献   

18.
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初形成的概念之一,与人类息息相关。很多抽象的概念都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时间概念的形成也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而被赋予了空间化的特征。时间概念空间化主要表现为:绝对参照物的时空隐喻化、以自我及及物体朝向为参照物的空间隐喻化、以它物为参照物的空间隐喻化。  相似文献   

19.
报载简阳发现神秘石像的消息,网友就石像是不是张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馆业务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和研究,认为石像无论从外形还是气质都不符合张飞造型特征,反而具有明显的唐代佛像雕刻特征。史实记载的张飞行踪及民国文献上才出现的龙泉山脉上有张飞营的记载,否认了三国时期,张飞曾在龙泉山脉驻兵保卫成都的传说。  相似文献   

20.
1921年外蒙古“二次独立”事件中,外蒙古的大量内地商民沦为难民并纷纷逃离,其中库伦和恰克图的大部分难民进入俄国境内,最终被中国政府和东北当局接运回国。对于库恰难民的数量,各种文献中记载不一,结合当时实际以及对文献记载的考证,库恰难民人数应在5万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