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2.
孔子何以谓"克己复礼为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礼是一种规范和准则.当时的统治阶级力图凭籍这样的规范和准则,造成和维系一种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秩序.孔子关于"仁"的说法虽多,但其最具有本质意义的说法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与先秦时期民本主义思想传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孔子讲"克已复礼为仁",其实"复礼"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孔子真正向往的理想境界是"大同"社会,明知"大同"不可实现故退而求其次,"吾从周".孔子不懂社会发展的规律,面对"礼崩乐坏"后出现的社会动荡和大量杀戮的现实,孔子从"爱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克已复礼为仁".  相似文献   

3.
"仁"与"礼"是孔子治理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在大讲仁义礼智的同时,也主张国家有适当的"武备",以"兵"来捍卫"礼".以礼为目标,孔子重视军事,但不好战,主张珍惜民力、严肃对待战争.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处处彰显了"礼"的影子.孔子的这种"礼""兵"并行的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之"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周游列国,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让诸侯国的国君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即接受他所谓的"政".孔子有关谈"政"的言论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本文主要从某些方面对孔子"政"之内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柳下惠新说     
话说柳下惠因“坐怀不乱”的典故而出名后,孟夫子视其为“四大圣人”之一“和圣”,并刊登在《诗经》上千古流传。继而柳下惠东山再起,被皇上召回担任刑部尚书,皇上口谕:“坐怀不乱”的原则是对待不属于自己的女人,属于自己的女人就不必客气了。朝廷诏告天下树立典范,迅速掀起向柳下惠学习的热潮,把“坐怀不乱”的精神发扬光大。柳下惠曾怀抱女子夜宿过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孟子最崇敬的人物,孟子通过对孔子"仁"的推演、对孔子事迹的述评和对孔子的高度评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奠定了孔子圣人地位的基础,全面地反映了从孔子到孟子的发展理路,揭示了孟子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深层面联系.  相似文献   

7.
孔子直道思想强调公私域的分别。在事亲和事君两个不同领域,出现了隐和犯的不同标准,不可简单地把只适用于私域的道德准则直接推广到公域中去。当情与理、情与法出现冲突时,孔子在私域要求遵循心安的标准,提倡无违之孝,最终表现为隐而不犯的直道思想;在公域要求遵循理得的标准,提倡敬位之忠,最终表现为犯而不隐的直道思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私域的血缘亲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公域的潜规则流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纵向地考察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流变。春秋前期 ,齐国管仲在原有的基础上光而大之 ,形成了齐法家学说 ;鲁国出现了臧文仲与柳下惠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春秋后期 ,孔子是柳下惠而非臧文仲 ,杀少正卯 ,儒学在鲁国占据统治地位 ,使鲁学更加纯粹 ;齐国以法家为主要特色的思想文化至晏婴重礼而淡化法 ,齐文化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直接语及"君子"这一议题的言论甚多.这些言论,颇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君子观".若加演绎,可以说突出品德行为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要旨;强调"仁"和"礼"的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激励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是孔子君子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认识孔子思想,必须从认识其伦理思想开始,因为伦理思想是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孔子伦理思想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并从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全面继承了三代的伦理遗产.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也是为了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治理乱世的伦理约束机制.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精神实质是"亲亲而尊尊","敬上而尊长".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关系框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礼制的传统原则,从维护"尊尊"的目的出发,强调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合而为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判断准则是不重形式而重本质,强调"亲亲尊尊"的精神高于一切,并且认为"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主题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爱智",而是"求乐".从孔子开始,直至近代,其道"一以贯之".中国哲人追求的不是酒色等肉体享受,而是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个人就能超越他的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存在.但快乐不在天上,也不在世外,而就在人间.个体人格只有在百姓日用中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F0003-F0003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美国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儒家思想不仅表现在伦理道德观上,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理想各个方面,孔子在《礼运大同篇》里面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孔子为后人树立了作为教师和教育家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语言中国哲学研究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中国哲学研究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中国哲学研究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中国哲学研究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相似文献   

15.
颜元承孟子性善之旨,认为"人无有不善",但他亦不得不承认人的气禀有偏正之分.在"偏亦为善"的基础上,颜元认为,气质偏驳之人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有所作为,最终成为伯夷、伊尹、柳下惠等这样的"偏圣".颜元继承了孟子、朱熹关于"偏圣"的说法,却一改孟、朱对其"虽为圣但吾不取"的态度,对"偏圣"给予正面的认可.对于气质偏驳之人如何成圣,颜元亦提供了"就其质性之近而学,近夷学夷,近惠学惠"的方案.颜元的"圣人观"受到明代以来圣人普遍化思潮的影响,他吸收了王阳明"以才力论偏圣"之思想,进而发展为"以气质论偏圣",极大地扩充了"圣人"的范畴,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成圣道路,较诸王阳明,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6.
为天下而教化:儒家教化说之精神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杜甫蜀中诗自中国文学史以降第一次正式书写"乡愁"一词,并有大量乡愁主题诗歌传世.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愁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归纳与创造了"乡愁"这个语词,而且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蜀中浣花溪畔等地写下大量意义宏深、悲剧意识彰显的乡愁文学精品,堪为后世典范.杜甫实为华文乡愁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发生的时间与孔子"与点"的原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以"侍坐"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考证"侍坐"不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也不可能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之后,具体当发生于孔子教育生涯前期的最后两年,即孔子四十八九岁时;并由此动态地把握孔子"与点"的原因,"喟然与点"是"与点叹己"与"与点与已"交融的复杂体验,是对曾点的关照,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反思.最后,试图解决孔子"与点"这一文化史上的悬案,真正领悟本章的主旨,非"与点",仅"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20.
孔子针对当时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管理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状况,提出了一种人伦观与管理观有机结合的管理理念,这就是他所宣扬的"礼".孔子的"礼"虽有周礼的形式,但已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他从伦理德道层面阐释了自己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看法,把建立起秩序井然、关系和谐的社会作为关注的对象,将"仁"、"和"与"礼"相互贯通,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礼治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