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使用的却是“交往形式”范畴。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范畴的考察,提出了“交往形式”是唯物史观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并就读范畴的基本特征、含义及其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所用“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的逻辑过渡及其理论思想发展的轨迹.试图纠正马哲史上那种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这一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学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是后来的“生产关系”范畴的雏形。其实 ,“交往形式”是一个比“生产关系”更宽泛的概念 ,“交往”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前提和必要条件。《形态》中的“交往”和“交往形式”是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范畴 ,不应与生产关系范畴相等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思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社会物质生产、生产力、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等一系列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生活方式这个重要范畴,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初步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一系列著作中,对生活方式这个范畴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特别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活方式问题的代表作。但是,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生活方式这一范畴,不够重视和缺乏研究,迄今,仍把生活方式这一范畴排斥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之外,只讲生产方式,不讲生活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生活方式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4.
<正> 科学的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建立的。如同其他一些科学范畴的建立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样,马克思建立科学的生产关系范畴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实质形成和真正形成的区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中,生产关系的科学范畴只是在实质上形成了。由于生产关系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在《形态》一书中已有所表述,并且已直接出现了生产关系术语,因而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在《形态》中生产关系范畴已被科学地制订或最终形成了。①认为《形态》还未形成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在这里都是用交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由劳动——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畴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纵向逻辑体系。其中,劳动范畴是逻辑起点,生产力范畴是逻辑体系的核心,而科学技术范畴,则是劳动范畴和生产力范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中,既不属于生产力范畴,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是独立的基本的范畴。当前,确立科学技术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应  相似文献   

6.
范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人们只有借助于范畴这种思维形式,才能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一切范畴都是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结果,所以,人们都称它为逻辑范畴。各种范畴通过相互联系和转化,构成规律;通过各种规律的相互过渡,构成范畴体系。范畴的这种运动及其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就是范畴的逻辑。对逻辑的范畴和范畴的逻辑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不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 ,而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 ,不能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的论述论证社会主义存在资本的必然性。公有资本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借用或利用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反映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伦理关系范畴是被伦理学界忽略的一个范畴。伦理关系同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等一样,也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重要社会关系。因此,作为概念的伦理关系,应是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认真研究伦理关系范畴,不论是对道德建设,还是对伦理学理论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道德建设的需要来看,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是为调整一定生产关系下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从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开始,就所有制范畴展开了空前活跃的讨论,成绩很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把日益繁多的所有制形式推上城乡经济生活的大舞台,迫切需要把社会主义所有制范畴的理论研究推进一步。本文试以《资本论》的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认知过程。然而词义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某些因素而丧失其原有范畴特征,经历非范畴化的过程。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相似文献   

11.
范畴域和问题域是洞察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内涵的关键。符号形式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符号概念.基本问题是关系问题。卡西尔以符号概念为基点,通过揭示符号的功能性、文化性、意义性、伦理性和辩证性,对人的世界进行文化重构,成功架构起人类文化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关系生产”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产形式”。社会关系生产形式(形态)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社会工程既是现代“社会关系生产”的典型形态.又是人类把握现代社会世界的重要方式。这种把握方式的本质就是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3.
动结式形式简洁,语义关系却很复杂,是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也应该是计算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旨在对其中一个大类,即"V+ADJ"类型,进行梳理研究,将其归纳为6种不同的范畴模式,然后重点讨论了它们的表层语义结构,并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表达为相应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4.
名词的语义类别决定了名词短语的槽关系模型。在名词槽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名词的语义类别与名词短语的槽关系模型的对应关系进行考察,发现语义类别相同的名词,其槽关系模型也相同或基本相同,语义类别相异的名词,其槽关系模型不同或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15.
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和马丁·布伯共同重视的哲学范畴。二人的差异体现在理论立场、思维方式、实现过程、承担主体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马克思哲学的关系范畴是基于生产的、经验性的,更侧重于社会关系;布伯的关系范畴则是基于信仰的、超验的,更侧重于洞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统一。赫勒在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主要作为价值范畴来理解,在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分类及需要的意义中都包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是因为赫勒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她过于注重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这也使她陷入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依据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解释汉语中已公认的四种词义关系 :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和词义从属关系。运用现代的范畴化理论确定现代汉语词义的一种新关系 :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回文语言的独特性,绝妙的文字驾驭,是其它修辞所无法比拟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回文的语义范畴,认为回文语义存在一定非范畴化特征,即在语义上表现为范畴成员逆向对称重叠的并列组合关系;句法上,范畴成员位置移动,突破了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的常规限制,使得回文的后部分语义发生非范畴化变异;语境上,在认知参照点的作用下,回文的前后部分语义关系可能相似而形成统一关系,也可能相反而产生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回文语义发生非范畴化变异,在语用功能上违背了常规语言关系的限制,从而实现回文前景化语言的震撼性修辞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我们发现,东冬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楚方言中幽部与东部相通、冬部与阳部相叶、东部与蒸部相叶的现象更能说明楚方言里东冬两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绝非偶然,东冬合韵的性质也必然需要从方言角度加以认识与解释,而且当我们将东冬两部置于他们各自与其它韵部的联系中时,这种系统而有规律的关系网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东冬合韵的方言性质。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中“情”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贯穿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的始终。学界大都从情与采的关系来讨论其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意义,而对“情”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有所忽视。本文主要从“情”所蕴含的生命美、理性美和形式美来解读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