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散文以其独具的文化品味形成其鲜明的创作个性。“文化观照”构成了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的内在机制。在这个内在机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古典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意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使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呈现出丰富的含蕴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翻译研究的纵观视角管窥翻译家梁实秋的翻译思想,在分析梁鲁论战的基础上梳理了梁实秋是如何提出其翻译思想以及其如何将"存真论"的翻译思想实践在莎剧翻译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学者型翻译家梁实秋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学者型翻译家梁实秋在与鲁迅先生的论战、莎剧翻译和莎学研究、以及对其他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和评论活动的分析,全面分析和梳理了这位学者型翻译家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化人中是个独特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梁实秋的研究成果丰赡斑斓,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对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人性论的阐释,对梁实秋散文艺术创作特色的论述,以及对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文艺论战等评述,其中不乏相当极有价值之作,但是不能说对梁实秋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这其中还有相当空间可挖掘。譬如研究者对梁实秋人文主义的梳理多局限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对给予梁实秋极大影响的中国儒、释、道思想,古希腊精神,以及斯多亚派哲学,或者谈及不多或者避之不谈,这显然是一种缺撼。对梁实秋人性论的阐释,研究者也以白璧德人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现代翻译史和莎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实秋的译莎活动与胡适的影响密切相关.作为翻译赞助者,胡适积极倡导并且十分关注梁实秋译莎,主张译者以原语文化为依归,以异化策略为主进行翻译;胡适制订了详细的翻译计划,同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指令;在译文文体的采纳与注释的使用等方面,两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赞助者的翻译要求对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旅游产业的区域性协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认为,构建大旅游区是通过凸显区域旅游资源的共性特征来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区间布局的大手笔,并以此来整合旅游企业的生产链,促进和引导微观企业市场活动的"自组织性"。本文还对构建大旅游区的方法模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认为,文学超越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群、一切人类活动,它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人类生活领域。梁实秋的文学独立观不同于现代流行的纯艺术论,梁实秋更多地将文学进行人性的界定而非审美的界定,因而对纯艺术论又多有批评。在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压倒一切,梁实秋倡导文学独立观,强调文学对于人性的修复功能,自然不合时宜,但若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来看、从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远景来看,则又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是现代史上颇多争议的一代文人。《双重智慧》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梁实秋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活脱、轻捷的文字,致力于多层次地揭示梁实秋“融通”中西文化的双重智慧,从而真切地品味出他人品与作品中所具有的“魅力”。它不仅为梁实秋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方法论上给文学史研究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并购式内创业是指通过并购方式进行的内创业活动,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模式是并购式内创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且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以往文献相对缺乏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本文基于以往并购整合和内创业研究结果,通过深度访谈法获取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整合模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技术对访谈资料进行结构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并购式内创业企业一般选择高或者中等的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在高整合水平上主要采用基于直接合并或重新招聘的亲理式整合模式,在中等整合水平上主要采用代理式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的"人性论",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他选择了内在视角,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的人,反对阶级人性论;在"情感"与"理性"的二维之间,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梁实秋人性观的总体特征是古典主义,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  相似文献   

13.
辛亥前杨荫杭著译活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荫杭的一生可以1911年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从事著译和出版活动为主,后期以从事法学事业为主。辛亥前杨荫杭在著译界有相当影响,但他主编的杂志、译述的著作、撰写的论文,至今几无人所知。本文着重从其著译活动的角度,对他前期的经历作一个简略的探讨。(一) 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或称补堂,笔名老圃、又名虎头。早年投考在天津北洋公学,1897年由于参与学潮被开除,旋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由公学派赴日本专门学校学习法政,有称其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不久他就加入了留学界创设的  相似文献   

14.
从概念整合这一独特的认知视角出发,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一个包括"解读源文"和"创建译文"两个整合过程的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式,以期更好地阐释翻译活动,体现翻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与佛禅颇有夙缘,佛禅的节制欲望、回归本心、随缘而行等思想影响了梁实秋的人生观,佛禅的真心见性、顿悟简捷的风格也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并使梁实秋一直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梁实秋始终处于佛禅的边缘又不遁入宗教境界,对于佛禅的接受仅止于人性的层面,与佛禅又有了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的"人性论",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他选择了内在视角,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的人,反对阶级人性论;在"情感"与"理性"的二维之间,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梁实秋人性观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体现出激荡的现代文坛中一份独特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初梁实秋从文化中心的上海来到相对边缘的青岛。他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四年所进行的教学、翻译及其他学术活动,表面看来是"逃避"或"败下阵来",其实是他重新认识现实,重新认识自己,重建文学自由话语的积累和准备。沉潜四年之后,梁终于做出再次回归新文化中心的选择。这体现了30年代中国一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真实———想超脱终又不甘心的精神矛盾。所以青岛四年对于我们研究梁实秋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聚焦戏剧理论家陈瘦竹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应用文学史研究和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对其1940年代以前的著译进行了揭示、考释和研究。在1930年代,青年陈瘦竹已有短篇、中篇小说、剧本、文学及戏剧评论、外国文学及戏剧介绍、翻译和评论等诸多著译形式的作品问世,成为民国文坛上工于多体裁的作家。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三人行”与其他知名作家的作品一起,被译成英文,结集由英、美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更赢得了国际化影响。陈瘦竹早期著译的内容取向多种多样,其中以家国情怀主导下的变革救亡取向、启蒙意识主导下的文化批判取向、以世界文化为参照的学术研究取向最为显著。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乡土文学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将个体作家在著译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拓展到了极致,在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20.
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的核心作家,以著译哀情小说闻名,世称"哀情巨子"。周氏编译的《心弦》收录西方小说十篇,却鲜有相关论述。经考证,作为"我们的情侣"丛书之一的《心弦》,选择编译的十篇小说均为经典之作,其主题与周瘦鹃的"哀情"文学观密切相关。从《焚兰记》、《赤书记》与《重光记》的译本分析可以发现,周瘦鹃的悲情初恋、惨情叙事与言情模式等人生体验与文学理念融汇到《心弦》的编译之中,透露出译者的"哀情"情怀。对《心弦》编译的考证与论述,既可以补充文学编译史的疏漏,又可以丰富周瘦鹃"著、译、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