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但是其不能很好地解释利他主义行为.从利他主义行为也可以获得效用的角度来看,其与经济人假设并不矛盾.努德海文的人性的内核分裂模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以构建一个在社会道德约束下,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个人作为经济主体模型.这说明利己和利他都是产生效用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以其对自利经济人性的认定为根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观察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主要在于,它把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看作是在稀缺环境中依据“条件极值”法则来追求自身利益,也就是在稀缺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自利是人的本性,利他也是为了利己,利他主义行为实际上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态,损人者的动机当然也是利己。自利行为,利他行为及损人行为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表现形态,可以说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根据不同的稀缺环境和特定的约束条件而采取的或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特征,以及由此行为特征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典经济学把人都假定为是自利的经济人.但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人性是利己的,而在<道德情操论>中又强调人性是利他的,这就是"斯密问题".对"斯密问题"的诠释推动了人性理论的发展.而持自利经济人观点的经济学家不断退让,说明人性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自利经济人不过是"物的依赖性社会"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人性的表现而已.  相似文献   

4.
几个伦理学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之事实如何与行为之应该如何以及联系二者的道德目的,是伦理学基本对象;利己与利他关系,是伦理学基本问题;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是伦理学基本流派。利他主义只主张“无私利他”,其代表当推孔子、墨子、耶稣、康德;合理利己主义只主张“为己利他”,其代表公认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个人主义只主张“单纯利己”,其代表为杨朱、庄子、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己他两利主义既主张“无私利他”,又主张“利己不损人”,其代表主要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  相似文献   

5.
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其道德价值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利他主义否定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合理利己主义否定无私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个人主义否定无私利他或为己利他,而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所以,利他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过是分别夸大了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三大善原则而堕入谬误的片面化的真理而已.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其道德价值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利他主义(其代表主要是儒家、墨家、康德、基督教)否定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合理利己主义(其代表主要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老子、韩非、梁启超)否定无私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个人主义(其代表主要是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杨朱、庄子)否定无私利他或为己利他,而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所以,利他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过是分别夸大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三大善原则的片面化真理而已。  相似文献   

7.
试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张军,孙宁由德国历史学派与边际效用学派引发的、长达百年争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因为《道德感情论》展示的是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即认为利他与利己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利己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而《国富论...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功利"说,是"功利主义在中国"的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基于与西方功利主义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梁启超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中,用他的功利思想对传统的利义之辨作了新的理解。他的"功利"说的基石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他充分肯定了"乐利"是人的本性和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并结合墨子的实利主义,对功利思想加以创新,墨子的"天下之利","利人就是爱人"的思想,把功利主义的利己主义引向了利他主义。从接受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利己"目的,到提倡墨子学说,转变为"利他"目的,梁启超完成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化,也为他的"民德"理论奠定了解释的基础。"利他"就是"利己"。人有着"自利"的本性,单单提"利他"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能让人们把"利他"和"利己"相联系,才能给人的"利他"行为一定的动力。所以,"道德"就是"利群",给于道德以利益原则的解释。道德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关系利益的,这在道德学说中可谓是迈进了一大步。但相比于西方的"为个人利益找到道德依据"的功利主义来说,梁启超的"功利"只是建设新道德的基础,却不是新道德的全部内容。所以,梁启超的功利说就是实现德性的一种功利的原则,远远还没有上升到"主义",只能是一种关于"功利"的学说罢了。  相似文献   

9.
由德国历史学派与边际效用学派引发的、长达百年争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因为《道德感情论》展示的是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即认为利他与利己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利己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而《国富论》中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构建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本文认为,反思这一事实上并不存在的问题,对于理解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市场经济理论的、伟大思想家的整体思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面对应该做一个利己主义者,还是做一个利他主义者的选择难题摇摆不定。他们只有超越利己与利他准则的狭隘桎梏,努力成为独立主体,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握生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己与利他之争,自古以来,百家争鸣,观点各异,演绎出多彩多姿的异质文化图景.以利己为根据形成了个性独立的西方文化主脉,以利他为归依构建了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精魂.利己与利他本质上是一致的,互融互通,互惠互利.利己通过利他来实现,利他以利己而真实存在.二者相存相依,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2.
斯密是西方最早对经济活动与道德伦理的内在关联作过深入思考的思想家.他从道义上肯定人的自利心的正当性,同时又认为必须从道德上法律上加以约束,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利己与利他、富国与富民相统一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但有益于我们对他的经济理论的深化理解,而且对于推动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建设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伦理观既否定“为己利他”又否定“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而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的伦理观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的伦理观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与“民”;我国现行伦理观则是对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它主张新的爱有差等,即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社会应该弘扬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由于这一问题和社会意识形态,特别和社会价值准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对其回答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己行为和思想与私有制相联系,受到整个社会的肯定和弘扬.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利他行为和思想因与公有制相联系,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弘扬,利已主义则受到社会的唾弃.前几年,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泛滥,西方一些宣扬利己主义思想和行为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思潮被介绍到我国,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利己主义仿佛成为合理的生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利他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却受到冷落与轻视.比如,有些学生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片面夸大自我存在和自我  相似文献   

15.
说话者的利益倾向性角度,虚假话语可分为利他型虚假话语、利己型虚假话语、既利己又利他型虚假话语。其中,利他型虚假话语的交际目的是维护或实现听话者利益,具有善意性与无偿性特点。研究利他型虚假话语有助于人们客观评价虚假话语,正确认识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合理利己主义是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从个人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中确保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理论。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合理利己主义最终必然陷入困境:或者是走向极端利己主义;或者是放弃利己主义,走向自我牺牲。人性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尽管人有动物一样的自私、利己的天性和追求,但人却能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规范这种追求。道德是依据人的内心信念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合理利己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辛格的伦理起源说是一种基因进化论伦理思想,在理论上源于斯宾塞的进化论伦理思想,将斯宾塞的“普遍行为”具体细化为“利他主义”,认为人类的伦理问题发端于非人类社会动物的利他主义;又与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伦理思想相融合,强调动物的社会性和互助行为,得出了人类伦理起源于利他主义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的论断,人类伦理只不过是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高级的阶段而已。这种利他主义依次经过家族利他主义、互利利他主义和群体利他主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利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利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们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就以此为载体,对他的人性观进行探析,试图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流文化崇尚“利他”的价值观,英语国家则以“利己”为社会行为的出发点,从而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寻“利己”与“利他”文化系统的特征及其互撞,互斥规律,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功利主义伦理观的蔑视植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这种蔑视在中国现代历史的特殊语境中,使国人对西方功利主义理论的理解变为误解甚至曲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和完善,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社会主义道德因此获得一个新的生长点,确立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逐利正当性原则,自利正当性原则,自利道德限度原则,自利利他统一原则)就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