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网络一社会行动模式的宏观结构是:网络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变迁”;中国社会仍然是伦理社会的“结构”;网络世界建立起的意识形态“话语”。“话语”包括简单的道德二元论划分逻辑和民粹主义。社会中层组织缺乏,及以工具理性、情感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社会行动非理性化的直接原因。网络——社会行动的破坏性对我国的法律建设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制度化社会行动。中层组织的广泛建立,有助于习俗的建立。在习俗基础上起草与施行的法律,更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这就为法治社会建设找到了一个切人点。  相似文献   

2.
外媒走中国     
陈君  王艳 《21世纪》2009,(11):51-53
38年前,罗伯特·基特利一个人为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形象”而激动。如今《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增加到9人,他们自由地居住生活,体验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了“价值虚化”现象,伦理体系发生异化,生活中的“去价值化”、“去老龄化”使得村庄张力、离心力扩大,贫困老人被边缘化、污名化,加剧了农村代际冲突.在面对代际冲突时,亟需关注贫困老人的行动选择及其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追寻农村社会伦理的变异,探究贫困老人代际冲突行动背后的逻辑及隐藏其后的农村社会的变迁,应是我们当前研究农村贫困老人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游戏性”,正是通过游戏,网络大众重塑了感觉结构,使“游戏性情感”成为主导性情感模式。在“网抑云”文化现象中,忧郁感不仅是可分享的,更是可机械复制的,忧郁的书写者通过忧郁文字的复制性生产,实现了对忧郁的超越。在网络爽文中,引发愤怒与制造快感成为一种元叙事层的程序,读者对“爽点”的体验源于这种程序,无关正义。网络虐文的读者在阅读中“自找苦吃”,其阅读体验中的“痛感”是无意义的,是对痛苦的“玩弄”。游戏化是数字化环境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它可能改造网络大众的感觉结构,使之在游戏中形成“不严肃”的共有经验。当网络大众普遍达成了“玩游戏”的共识,就可能形成主体互认的、真正的“情感共同体”。因此,我们应当保卫“游戏场”。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婚姻的缔结不仅改变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网络,也使社会群体的关系网络发生改变.社会日新月异,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各种变化的作用之下,土族婚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尽管如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土族的婚俗文化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本文通过对土族婚俗变迁情况的分析,认为在有意识的保护之下,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变迁中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挥作用;同时,当地土族人民所展示出的文化心态也让笔者相信,我们可以用比较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这种变迁.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搜索体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的深刻变迁、相关法律与道德的不完善、网络的隐蔽性及网民自身的问题等因素是促使“人肉搜索”走向异端的深层次原因。应在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完善、网民自律意识的培养、网络的有效管理、网络参与机制的健全、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建设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玻铝大军”是生活在广袤中国的一个地方群体,是通过参与现代市场实践自下而上完成地方性再生产的缩影。“玻铝大军”的自我组织实践表明,家庭经济传统、地方社会关系网络、民间学徒制等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价值取向,在时空变迁中展示出极强的创造性和建构性。在“玻铝大军”以“家”“群”“乡”等形式整体嵌入现代市场及现代化进程后,地方性与现代性实现新的融合,地方性由此得以重构和再生产。中国传统的地方性具有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社会文化基因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一个由虚拟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高度整合的新型社会,其高度的动态与开放的系统凸显了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网络族群从此崛起、社会互动与组织模式也得以重塑,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网络社会的阶级结构变迁,而数字沟与网络阶级分化则是网络时代新的网络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研究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9.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转型中的"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的寓意 ,因社会进化选择“一场革命”的方式而异常厚重 ,以致社会系统在发生局部性结构变迁中 ,产生出与国家现代化同一性和主流社会发展非协调的边缘化现象及趋势。这类现象与趋势 ,深刻地突显在转型社会的区位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的各个层级和层面。“边缘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 ,是对社会系统局部性结构变迁与分化 ,在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效应及趋势的整体性描述与理论表达 ;因而 ,以其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和一种研究视角 ,是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在理论界域上的一种拓展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近年来,社会分层一词已逐渐为国内读者所熟悉。分层指的是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在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是完全没有层化现象的。既然是分层,处在不同层级上的人群之地位就会是不平等的。所以,分层研究的焦点就涉及地位的不平等或地位差异问题。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经济收入上相互平衡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改革以前的那种“大锅饭”现象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差异和分化。 怎样评价中国目前社会分层变迁的基本状况呢?笔者以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2.
良性的社会变迁,是指变迁的实施者通过周密的有意施行以及相互协作的努力,来提高社会系统的运转能力.良性的社会变迁一直被视为与社会规划、社会设计、变迁管理或者营销相关.在社会变迁中,社区作为一个微观因子被拉入一个超越了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边界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网络,我国少数民族农村社区也不例外.因而,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社会变迁问题深思熟虑,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变迁与发展问题引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显著的变动过程之中。结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运用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概念及分析方法,从水平结构的变迁、垂直结构的变迁、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状况进行了一次初步的描述和分析,为彼特·布劳的宏观结构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应用性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正逐步深入到乡村社会内部,但在民族地区,乡村政权结构有其特殊性,因此了解民族地区乡村政权结构对我国现阶段的国家政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的角度探析甘肃省肃南县大草滩村这一民族地区乡村政权结构从传统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空间性把社会生活置于一个活跃的竞技场中,社会结构与社会意义在这个竞技场中互动,这种互动确立了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并使之具体化。而饮食的唤起是从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空间变化和个体层面的空间体验出发的,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在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中留下了印迹。但是当时代的变迁在不经意间将食物的传统文化链条打断时,饮食文化面临的是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变迁是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们平时讨论中较多涉及的话题,政治虽是“上层建筑”,但对于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转移往往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有时反倒隔了一层。本栏目组织了四篇笔谈,第一篇以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及风尚演变为背景讨论儒家仁学思想,第二篇讨论从春秋到西汉政治社会变局与儒家思想之间的互动,第三篇讲述魏晋时代政治结构的变化对玄学风尚的影响,第四篇是关于现代政治变迁与现代新儒家,所涉及时段不同,但全是从政治变化的角度探讨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7.
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确立了武家制度,明治以后的家制度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家长权利至高无上和长子继承家业.直到1947年以前,“长子”一直是农村社会中“家”的法定继承人,长子继承虽不分男女,但传统上还是以长男继承为主.本人在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中的“家”仍然多由“长子”继承,但是女性长子-长女继承格外引人注目.长女继承是长子继承在现代语境下的体现.本文重点探讨了长女继承在农村城市化,社会生活国际化背景下为维系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力图为人们了解日本农村变迁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的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特质在于其全球性、虚拟性和开放性,这使得“网络社会”内在地包含着结构性风险,所以,“网络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而如何防范和管理“网络社会”的风险正成为当今人类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传统牧业社会的现代转型,依附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变迁过程。河西走廊牧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可还原为“核心层—基础层—外显层”三重层级结构。在多层级双向互动中,传统万物有灵的“赋魅”式价值观念与科学主义“祛魅”式价值观念及崇尚资本的“再赋魅”式价值观念交错并置,整合共生,日益呈现加速化、差异化、多元化、主流化等价值观念变迁趋向,既推动了新的复合型生计方式生成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亦使社会面临价值失范风险。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牧业社会价值观念变迁规律,引导其良性变迁,对于推动牧业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戴名世信守程朱理学,推崇礼教,以“正人心而维持名教”为己任.同时,他主张明刑弼教,严惩盗贼,维护社会稳定.他认为“经世之大者”,莫大于“君子小人之进退”,大声疾呼改革科举制度,以选拔真正的人才.戴名世的法律思想虽没有突破传统的范围,但为我们了解清初法律思想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