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费.伊.布斯拉耶夫是俄国神话学派的奠基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德国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等人的学说,将神话学研究同语言学、民间创作、民族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布氏首次将比较-历史方法引入了俄国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研究之中,就语言、神话与民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在俄语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俄国自己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此外,布氏在将比较-历史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民间诗歌、神话、仪式等领域的过程中,力求将比较-历史原则与文化-历史原则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神话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历史特色。布氏在30余年的神话研究活动中,自始至终地不断根据新材料、新问题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神话理论,布氏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俄国19世纪下半期的神话学研究从对神话的单纯语言学解读走向具体文化-历史语境阐释,并最终将其上升到民族学乃至人类学范畴这一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研究的百年历程,大致形成了西学建基(20世纪初期)、国学考辨(20世纪上半叶)、方法论转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三个学术时期。张开焱先生的神话研究集中于第三个时期,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神话研究的基本风貌。理解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成为我们进入当代中国神话学的重要路径。近二十年来,开焱先生精思勤作,开创了中国神话学的两个风气:一是神话叙事学,一是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如果说神话叙事学是开焱先生方法论转型时期的先锋之作,那么,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则是中国神话学回归古典的标志性成果。综述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可以见出其自觉的方法论逻辑: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归古典,因此可以将其研究名之为中国神话学的"还原学派"。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文学人类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泰勒、安德留·兰和弗雷泽为代表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是最早引进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外国学术流派。20世纪10-40年代的40年间,被一些知名的文学家理论家和民间文艺学家所传入,并用来研究中国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特别是神话、传说、故事等叙事体裁的研究领域里,曾经占有压倒性的地位,产生过重大影响。文学人类学派的学者们把外国的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进化论世界观、若干重要理念以今证古、比较研究与类型研究的方法引进后,加以本土化,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特别是神话学和故事学的初创,在理论框架的建构与具体问题的阐释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茅盾(玄珠)是我国现代神话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他借鉴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念和方法,梳理和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特别是在仅存零星的中国神话系统的“再造”(重构)和开天辟地创世神话的研究上,在原始先民的神话宇宙观的探讨上,独步学坛,取得了重要成绩,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杨利慧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神话学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她20多年来致力于推进中国神话学的创新。从1990年代的女娲神话研究,到2000年以后译介域外学术理论并向外介绍中国神话;从开设相关课程并撰写神话学教材,到编纂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从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到当代语境下的神话主义探讨……杨利慧的学术实践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将其神话学思想置于中国民俗学转型的学术史语境中,就会看到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神话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学近二十年来的重要收获之一,是神话母题研究方法的引入与中国神话研究方法的建构。陈建宪作为神话母题研究方法的代表学者,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将神话母题作为基本的神话研究单位,并于1994年出版了第一部以神话母题为分析单位的学术专著《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迄今的二十年学术研究,陈建宪的神话学研究一直专注于神话研究方法和洪水神话母题,较为系统、全面地建构了神话母题分析方法,并以洪水神话为个案,作出了原创性强和理论深入的神话学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神话学发轫于古史研究、民俗研究,经历了民间文艺、民族调查,参与了新时期中国的新启蒙和思想解放。21世纪以来,中国神话学进入全面反思与革新的新阶段。学者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深入检视神话的基本定义和研究范式,探寻神话学的当代价值和社会功能,思考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性命题。本文梳理出当前神话学研究的三个主流学术问题:神话学的人类学转向、“朝向当下”的神话主义、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旨在厘清当代神话学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研究内容及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这一系列革新性的研究转向,对中国神话学研究原有的研究格局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具有知识性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界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者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  相似文献   

9.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人。作为现代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茅盾差不多与他的文学活动同时开始了神话研究活动。在广泛进行中外神话比较的基础上,茅盾主要应用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对中国神话加以广泛梳理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神话的产生、演化、系统、分类以及神话资料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界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者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耿占春理论贡献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从神学发生学的角度探究文学、语言与神话的关系,建构文学新的发生学原理;另一方面把隐喻和象征还原为人类通神的存在方式,为文学找到存在论依据,同时,把隐喻和象征看做后通神时代人类自我拯救的基本路径。隐含在这些理论问题探索背后的奠基性背景则是文学与生俱来的现世关怀。  相似文献   

12.
现代口承神话传承研究是神话学朝向当下的重要体现,导游是口承神话的重要承载者。娲皇宫导游词经历了从简洁至详细,从表层至深入,从书面至口语,从偏重文本到强调语境的动态变化。导游词里蕴含着丰富的女娲神话知识,经不断增补后,底本神话叙事愈加有史料依据,成为神话当代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媒介。导游词底本尽管有繁简、表述之差异,但具有很强的内在稳定性。神话传统在当下并未断裂,它以更合适的渠道获得传承,导游的讲述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神话中,鲧禹神话是最重要的和被后世研究得最多的神话之一。在此研究中,鲧禹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然目前学界尚无对鲧禹关系的专题研究。在梳理学界关于鲧禹关系诸种说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在当代仍然是崇拜对象,姓氏、地名多可追溯到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中保留了一些“活态神话”,对民间习俗的解释也有神话的因素存在。但是,今天各地在竞相开发神话资源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滥用神话资源的不严肃做法,这对古代神话的传承有害无利。学者应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利用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传承和保护各地富有特色的神话资源。  相似文献   

15.
"海子神话"与"文学知识分子"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来,通过阐释及"过度阐释"海子,一些"文学知识分子"绵延述说着"海子神话".将海子视为"斗士先知"与视其为"心灵赤子",是"海子神话"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上世纪末,"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是"斗士先知"论,以此呼应其时的政治文化骚动;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转向"心灵赤子"论,以此反抗商品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压迫."文学知识分子"自外于民众和实践的"精英"立场,注定其介入现实、凸显自身的努力难有实效,"海子神话"的述说,显现出他们的雄心和激情、无奈和感伤.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而神话和神话思维却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活动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当代社会中,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国家神话、民族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对文艺依然施加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希腊神话里,无论是神还是英雄,都具有人的性格和魅力。希腊神话中的神的人性魅力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维护、对情感的追逐、对权力的争夺;希腊神话中英雄的人性魅力主要表现为:对命运的抗争、对欲望的肯定、对英雄的智慧和劳动的颂扬、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极度敏感、对善良天性的守护。人性的各种复杂和人性魅力都在英雄人物和至高无上的神的形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希腊神话绽放着永久的艺术之光。  相似文献   

18.
水神感生神话的原型与生成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当大一部分感生神话具有一种共同性,即女子感应的对象尽管多种多样,如雷、电、风、月、虹、气、龙、蛇、长人等,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水神神性,同属于水神家族。本文称这类神话为水神感生神话。水神感生神话中的各种神话之所以具有共同性,是因为它们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型——女子感水生子神话。水神感生神话只是用各种水神替代了女子感水生子神话中的水。说到底,水神感生神话的产生与水生命信仰有关,所以这类神话的最初源头可以追溯到水生型创世神话。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神话理论研究的突出成果有反思神话的定义与以图腾主义研究神话;《山海经》研究方法的争鸣与反思等。而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者少、外国神话研究重复不前、田野调查及相关研究少等问题也亟待引起学者们重视。研究者要有反思意识,注意研究的规范化、多学科观照及加强学术争鸣与对话。  相似文献   

20.
文学起源于神话,文学与神话密不可分,这为世界文学史所证实。但是,文学后来又从神话中分离,且距离愈来愈远,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诸如后世文字中的神话与原始神话的关系;在文以载道的文化背景下文人眼中的神话越来越趋于边缘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