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文明间对话"被各国学界极为重视的当代,特别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是,17-18世纪的回儒学与日本德川儒学之间的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对话.刘智和伊藤仁斋是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思想大师,同时受到朱子学影响,并吸收融合而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本文将探讨这两位思想家对朱子学"理"、"气"思想的重构特色.进一步想说明,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三个代表"与三大文明建设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并就全面推进三大文明建设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一般行政规范的"罚则"的基本问题,认为有必要通过构建有效的规范机制,如根据主体的不同,一般行政规范的规范模式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模式、行政自查模式与司法审查模式等,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一般行政规范的"罚则"就会在行政法治的轨道上发挥其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澳门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团组织的建构贯穿澳门的整个发展史,对于澳门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方面,社团的功能甚至远远超出传统非盈利组织和一般社团,逐渐呈现出"拟政府化"和"拟政党化"的趋势.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致力于分析澳门社团文化的发展状况,梳理澳门社会团体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澳门社团的委托——代理功能.另外,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说明澳门社会团体组织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验"与全球清真寺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区域宗教跃升为世界宗教的辉煌历程,并以"随寺传播"的基本形式派生出不同的清真寺文化,表明伊斯兰所特有的包容异己、不断进取的文化品格.中国清真寺文化是伊儒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清真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全球清真寺发展极具参考价值,但也面临着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以儒诠经"活动及其对当代文明对话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良 《回族研究》2005,(4):101-106
"以儒诠经"活动是一种高度的文明自觉;"以儒诠经"者都是学贯东西的大师级的学者,对其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以儒诠经"的尝试对当前的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为我们当代学人进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与民族工作、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辩证关系,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新世纪民族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书降神"一事,不但为当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者反对,亦为今世秉后见之明,崇尚"理性"、"科学"的学人严厉批判.但元儒修撰<宋史>,于此曾表"同情之理解".本文即以此为起点,以考据为基础,试图揭示"天书降神"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实际效果,并提出与亨廷顿"文明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不同的观念--"文化竞争"(the cultural struggle).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出现了德国、朝鲜、越南、也门等民族分裂国家.以主权统一原则为标志,民族分裂国家的统一进程可以分为"武力统一"、"吸收统一"、"政治优先一体化统一"、"经济优先一体化统一"四种模式.以"统一环境"与"统一成本"为分析视角,本文认为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环境下,"武力统一"模式已不符合时代潮流且将造成巨大损失;"吸收统一"模式与"政治优先一体化统一"模式会面临很大的阻碍且成本较高;相比较而言,"经济优先一体化"模式所受到的内外阻力最小且成本最低,因而是当今时代的最优统一模式,对尚未统一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