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中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文化哲学理念,阐释其经由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的阐扬所建构的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以哲学文化为核心的"艺术、哲学、宗教"三者"合德"的思想文化体系,衡论方东美文化哲学思想在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尤其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中的地位和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化间哲学引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间哲学似乎是成问题的,这是由于哲学和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每一种哲学都声称在每一个主题上都没有出乎其批判性反思之外的领地.而文化,依作者的定义,是一个集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特定时刻无所不包的神话;换言之,它给予我们以可理解性的视域.为了开启文化间哲学的可能性,作者引入了神话的功能,并以此与逻各斯的功能互补.而不同哲学和文化之所以不可通约,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神话之内.但事实上神话本身具有流动性,这为不同哲学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以及它们各自的"去神话化"和"文化间化"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文化间哲学也因此成为可能,作为单一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之间的中道,为我们在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文化层面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和特定文化传统的载体。文章首先阐述了德国文化的"彻底性"文化传统,然后从学术理想、学术方法、学术结论等三方面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彻底性"文化传统,最后指出,以广义的、整体的"大文化"为背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啻为一种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与<心经>的张力中,酝酿出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精神".因此,与其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毋宁说是一种"儒释互补"的文化更为符合事实."儒释"之间怎么能够"互补"呢?这就需要从<心经>的哲学解读开始.本文就是对此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开启一种本源性的诗思关系——论早期尼采的悲剧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尼采对希腊悲剧时代的文化状态作了大量的讨论.与通常关于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与诗歌"之争的解释不同,尼采关注的是希腊"悲剧艺术"和"悲剧哲学"的特性,意在探索一种本源性的艺术-哲学、诗-思关系,从而为"知识冲动"失去控制的现代文化寻找一个救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流淌的"水"是灵动的,是哲学的。统战文化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追根溯源,从中国传统的"水"文化中汲取养分,应该努力生发中国传统"中、和"思想的当代意义,将古圣先贤许多只有审美性的哲学思维改变为可供实践的治国方略。从"水"文化的哲学蕴含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统战文化建设的感悟与启迪。  相似文献   

7.
考察近代中西哲学交流、传播史,我们发现英美等自由主义不易为中国所接受,而欧洲哲学则反是。若探究其原因,可从民族维度、时代维度进行双重考量。民族维度主要基于哲学的性质,时代维度则主要从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着手。我们研讨两种不同的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命运,乃在于为中西哲学文化会通尤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层中国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特质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中国哲学特质的形成离不开周代文化的影响.在周代文化逐渐失落、往昔的辉煌几乎变成了一片哀怨的历史陈迹的背景下,如何挽救这种局面成为了当时人们最大的问题意识.面对这种巨大刺激,先哲们的理性能力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这种迸发中,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哲学突破",并构成了人类精神文化流光溢彩的"轴心时代"的一部分,从而确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哲学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哲学理念:生命哲学,以历史一文化倾向的狄尔泰和提出"文化循环论"的斯宾格勒为代表;哲学人类学,包括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人类学;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过程需要重点思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差异与分歧主要从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此,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研究,它实现了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内容的二重化;采纳"经验转向"与现象学的视角为主要认识维度,要真正全面反思技术,就必须基于对技术的充分描述和将现象学"范式"用于技术哲学研究;注重对技术哲学研究主体进行"两种文化"的教育.上述经验的或现象学的进路以及三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对促进两种技术哲学的融合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宏观审视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西方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揭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到"现代性的终结"表明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危机,预言文化哲学是21世纪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的以“时代性”为衡量中国哲学基本标准的理论立场,实根源于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影响。此一理论立场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得出在整体上否定中国哲学传统之现代价值的结论。这一主张隐含着以特定时期西方文化的民族性充任人类文化之时代性的理论内涵,轻忽乃至抹杀了非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超越性与继承性,并以将西方式现代性看作封闭而完备的价值系统为前提。为完成由主要关注“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向更多地关注“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的共同困限”这一“中心主题的置换”,必须摒弃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的僵硬思维模式,而从时代性与民族性两个维度对文化问题予以更完整的关照。  相似文献   

13.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为适应现代化要求而提出一项文化战略。这项文化战略的实施首先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儒家道德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它所建构的注重人伦秩序的伦理精神和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理念,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同时,这一文化战略又为儒家道德哲学向现代化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宏观审视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2 0世纪西方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 ,揭示了 2 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 ,“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到“现代性的终结”表明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危机 ,预言文化哲学是 2 1世纪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等值"概念的产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翻译等值在西方产生这一现象着眼,由小窥大,追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折射中西哲学、美学、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哲学上讲,西方哲学注重本体终极在场的追问,而中国哲学没有;从美学上讲,西方美学重视语言对美的本质的清晰表达,而中国美学强调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强调神会与心悟;从文化传统上讲,西方文化重视科学,而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文体悟;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思维重分析、精确,而中国思维重整体把握和模糊认识。这一切说明,翻译等值的概念在西方而不在中国提出是种种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一个核心概念Being的原始含义固然是一个逻辑系词“是”,但由西方传统对语言规范及其逻辑确定性的尊重使这个词上升到了世界本体和真正实体的崇高地位,从而使它带上了系词“是”和动词(及动名词)“存在”(及“本体”)的双重含义,体现了西方文化中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统一,这是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的文化传统所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学主义盛行 ,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广泛的贬低哲学存在价值的反“形而上学”潮流。在我国表现更甚 ,将“形而上学”看做是与“辩证法”对立的认识路线而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 ,其结果阻碍了我国社会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有序、平稳过渡和转型 ,造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的不良局面。实际上 ,“形而上学”对事物本质的形上探索 ,正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和份内工作。人类离不开信仰 ,而要科学地信仰就离不开“形而上学”。目前 ,对“形而上学”的彰显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填补传统文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文化重建奠基 ;二是弥补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缺陷 ,孕育和养成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江泽民同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 ,可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纠正以往对“形而上学”的偏颇认识 ,才能使我们对哲学有更深和更全面的理解 ,进而发挥哲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已经成为显学,但对于何谓文化哲学以及文化哲学何为的问题,在学术界仍存在模糊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将文化哲学的慧目,面向文化哲学本身。透视文化哲学的理论视野,掌握文化哲学的前沿问题,揭示文化哲学的人文意义,进而加深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和认识,这是通向文化哲学门庭的必经之路。文化哲学开辟了文化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新纪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样态。文化哲学所提倡的整体性视角,所从事的文化的批判,以及所蕴涵的人性的光辉,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伴随人类文化实践的深入展开,文化哲学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