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扬州民歌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浓浓的乡土气息,内在的人文气质和市民化的生活情趣是扬州民歌的地方特点;旋律刚柔结合,润腔与衬词衬腔的合理运用和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渲染气氛和唱中夹白、形式多样是扬州民歌的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歌《杨柳青》如按西方音乐曲式概念来分析 ,就音乐的旋律组成来看 ,似乎可认作起承转合四句体的乐段体。而在《杨柳青》的歌词中 ,明确的内容只体现于前二句中 ,后二句则是由固定的衬词组成 ,由衬词组成的衬腔正是我国众多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歌体现象 ,是基本上相对固定不变的 ;前二乐句往往因歌词内容不同 ,充满了民间歌手的“即兴创造性” ,形成民歌中的主体部分 ,衬腔则是主体部分乐思的补充和情绪的渲染。由此 ,《杨柳青》的歌曲体结构应是一个带有补充性的衬腔体的民间二句体乐段。  相似文献   

3.
沅湘地区傩歌根植于沅湘大地,附着于傩堂法事及傩堂戏(剧)的各个环节,其音乐调式的多样性、旋律发展的朴实性、音乐结构的简单性、音乐取料的地方性、衬词滑音的方言性、音乐节奏的自由性和简洁性等风格特征与沅湘地区独特的生境文化、民俗风情关联紧密,彰显出鲜明的沅湘地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伴嫁歌”是湖南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世代沿袭、代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它以朴实婉转的旋律、缠绵忧伤的音调、诙谐逗趣的表演以及轻松愉快的舞蹈,反映了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与爱情婚姻生活。“伴嫁歌”作为一种民俗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处处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魁力,尤其是衬词衬腔的运用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叠音词是一种同音重叠。它既有口语的朴实,又有音乐的旋律,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通过叠音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鄂西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大多数出现在民歌的曲首、句首、句中和句末,与民歌正词一起构成整首曲子,决定着民歌的风格、意境和情感等,一般以语气助词、称谓词、拟声词、习惯语或俗语的形式出现,具有描述当地土家族生活、抒发土家族情感、弘扬土家族艺术精神、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功能。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的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充分展现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也都无不体现着各民族、各区域的特点。衬词作为一种音乐化的语言,在民族音乐表现中,有它一定的艺术内涵和审美内涵。它的艺术内涵不但体现在鲜明的形象上,也体现在动人的情感上,不但体现在生动的性格上,也体现在形象的意境上,而且还体现在生活的情趣与演唱的韵味上。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衬词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它在艺术表现上不但内涵丰富,也给我们带来了音乐表现上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群 ,是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已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来源于原始宗教的驱神咒语 ,来源于古代巴人  相似文献   

9.
以娄底市辖区为中心地域的湘中地区的曲艺音乐,是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湘中曲艺音乐在曲式调式的基本特征、曲调和方言俚语的结合关系,衬词衬腔的运用、唱奏时滑音、颤音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高层次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自由想象的艺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给接受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湘西民歌体裁形式 ,如号子体裁、山歌体裁和小调体裁 ,这说明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也是一位民族音乐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以民俗学视角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苗族民歌传统音乐融相关学科与研究领域的音乐人类学理解范式和综合艺术模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簇生性地展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广泛地解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保护的维护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价值。注重回归生活文化,体现民族独特性特征,融合民族多元文化,展现人类再创造力是传统音乐“活态保护”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民间音乐的保护要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音乐活动,将其置于特定时空中,并利用区域差异性特征,采取多样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汉代养生思潮提倡"固精保气",反对情感的抒发;儒家经学诗教主张诗歌的中和美,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这种卫生观念和官方诗学批评模式造成了汉代文学抒情式微而叙事发达的态势。汉乐府中情感的流露非常隐蔽,但也凭借"歌"的身份取得了抒情特权;新声俗乐的重"情"特质又促使官方罢乐府,这反过来为歌诗的抒情创造了条件;可惜诗尊歌贱,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似文献   

14.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民歌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界有关"民族声乐"的讨论,近年来一直存在。对民族声乐阐释的不足,原因在于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会造成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停滞。"缘情"是民族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寻求符合不同民族审美习惯的情感方式,注重演唱主体的情感传递,情感原则中蕴涵伦理内涵等几个方面,作为语言美学、技术美学、原型美学的民族声乐,应该将传统因素与非传统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美学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石太瑞立足于湘西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执著于民俗风情 ,描绘出一幅幅古朴醇厚的湘西民俗画 ,用叶笛吹奏出明快柔和的湘西牧歌  相似文献   

18.
歌曲《绣荷包》从最初的18世纪早期产生唱词至今,前后跨越经历了三个世纪。应该说在中国的歌曲宝库中能够流传这么久远并被全世界人熟知的歌曲屈指可数,《绣荷包》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歌曲《绣荷包》最初的记载发展到今天为全世界所喜欢并演唱以及它在流传中所形成的多种变体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绣荷包》的流传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民间歌曲,对我国各地方,各民族歌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此希望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关注并投身到地方民歌的发展、采集和整理工作中,让这种溶入了更多历史文化的民间歌曲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未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