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沿文献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就业更替效应,却普遍忽视人工智能技术会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尤其缺乏从微观个体视角探讨就业稳定性问题及其背后成因。基于此,研究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库,在多维度量化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可能性影响,以及不同技能水平与不同家庭收入约束条件在背后所扮演的角色。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降低劳动力的就业质量,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劳动力职业更替与优化产业结构方式,降低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低技能水平和家庭收入劳动力的就业更易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正深度融入各经济社会领域,在加速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致了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新变化。基于2016—2020年385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规模;(2)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高了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同时对技术类、财务类、行政管理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提升起到正向影响,对生产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起到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会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因此,为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与劳动力配置的相对平衡,一方面需要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应当评估知识技能需求变化,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全面应用,其内嵌的算法风险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民事案件的特殊性导致算法自动化决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如算法同案识别不精准、基础数据不全面、技术依赖性难以克服等问题。为了确保算法自动化决策技术更好地助力民事审判,应从其潜在风险的生成机制着手,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如何影响民事审判。通过优化民事同案认定标准、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限定技术使用限度等方式防范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在推动算法自动化决策技术在民事审判领域的深层应用的同时,关注各种司法形式之间的融合,保证算法自动化决策的准确性、透明性和公平性,从而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司法的数字正义。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正成为党务工作创新的技术驱动力。人工智能具有敏捷、高效、专业、精准、稳定等优势,对党务工作的教育、规划、决策、调研、监督职能具有巨大的优化作用,因而在党务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以智能知识库、分布式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算法建立的智能教育系统、智能规划与决策系统、智能分析系统和智能监督系统成为实现党务工作智能化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背景下,以专业化食用菌种植为例,探析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并采用10个省份的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态势,即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②因果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外流的影响还部分通过改变农户的技术认知和技术评价间接影响农户技术持续使用意愿,两条路径共同解释了77.95%的总效应。③受教育年限、是否村干部、种植规模、成本预期和收益预期等亦是影响农户专业化生产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提出应完善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减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提升其正向影响;同时,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削弱其负向影响,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提升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既具有创造效应,又具有替代效应。由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具有相似性,所以从《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出发来理解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机器在直接应用它的部门会排挤工人,但同时能够促使其他部门劳动的增加。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与此类似,并且其创造效应强弱由制度因素、经济禀赋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决定。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深刻地改变我国的就业市场,社会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将会增加。因此,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转换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的应用在流动人口就业中的技能偏向效应,并从劳动力区域流动模式改变的角度,分析了技能偏向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应用存在显著的技能偏向效应,使得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获得技能溢价,而综合素质低的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会受到不利影响;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与没有掌握的相比更倾向于本地就业,而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城镇户籍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区域性倾向。根据研究结论,从促进中西部地区技能型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机器换人"的忧虑成为社会各界乃至个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焦点.经文献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会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组织商业环境、社会分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认知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劳动力、组织、职业、任务和技能的替代和革新.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之间应建立动态适配、融合互补、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共同繁荣.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权益、更新职业技能、设置技术伦理底线等政策措施,能够减轻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负效应,消解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无益冲击.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人工智能面向法律大数据和法律知识,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与符号逻辑,在遵循法律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满足法律实践的需求,辅助法律人做出法律决策,提升法律任务的质效。法律人工智能科学内涵之厘清明确了其概念体系,由此确立其交叉学科地位。法律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演化历程展示了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证理论是法律人工智能的理论来源,知识引导和大数据驱动形成了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法律人工智能的技术分野。在理论方面,法律人工智能需要探索法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法学理论,回应伦理和法律关切,制定法律智能系统的运行或使用规则,规制算法偏见和不可解释性问题。在运行模式方面,法律人工智能需要重塑“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辅助模式。在技术方面,法律人工智能表现出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在智慧立法和智慧司法领域中有待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证券监管者非理性行为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统计学中列联表的Kendall相关分析方法,对监管者自我服务偏见、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进行分析,检验监管者的自我服务偏见和后视偏见之间、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之间以及推卸责任效应和后视偏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监管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服务偏见、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且这三者之间两两存在关联。监管者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并且在纠正这些偏差时注意不同偏差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煤炭采样机偏倚试验的关键参数最大允许偏倚值(B)还尚无统一的参考值问题,采用一次函数建立了最大允许偏倚值(B)与灰分的线性关系.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作为偏倚试验的性能判据.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态度测量过程中影响被调查者作出正确反应的各种因素,并对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改进测量设计、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析社会心理对言语性别差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在其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鲜明的性别歧视的特征 ,个体和群体的言语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 ,不仅有其生理和心理的原因 ,而且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长期形成的社会心理支配着语言的创造和表达 ,深刻影响了角色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编辑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编辑主体的审稿过程是编辑主体对客体信息肯定或否定的主动认知过程.编辑主体在审稿认知中的偏差主要是指编辑主体在审稿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认知模式和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客观公正地认知评价稿件的质量,对其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反思性的目的、对象和特点 ,其反思性与其他学者的反思性的区别 ,其反思性的实现方式及实现的障碍 ,其反思性所针对的三种偏见等四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对其反思性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任务转换范式下情绪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其他信息来说,情绪信息往往会引起情绪障碍患者更多的注意并具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在注意实验中,与中性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从而引起注意偏向。通过转换代价和任务规则一致性效应两个指标阐述了任务转换范式下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加工机制,并指出这两种指标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注意偏向中的两个不同的认知控制加工,为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提供必要的依据。文中最后还指出了ERPs、f MRI新技术是未来任务转换范式下研究情绪与注意关系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群体归因偏差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社会群体对于社会认知和人的发展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归因于体制和政策、社会认识偏差、人情认知偏差、社会浮躁心态与社会牢骚等方面。因此,应通过克服归因从众心理,克服群体归因极化模式,提高元认知水平和强化自我控制等对策,使个体与群体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虚拟空间交织是人们常用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交织及其原则的介绍,描述了虚拟空间交织的运作,指出虚拟空间交织构建中主观取向的原则应为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多层面Rasch模型,从选手、评委、性别和评分量表等几个层面对英语专业青年教师竞教比赛评分质量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涉及5名评委和6名选手。研究结果表明,选手的教学能力有显著差别。评委在评分严厉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比赛结果的信度。评分量表不能较好地区分选手的教学能力,评委在评分过程中有较为严重的趋中现象。偏差分析表明,部分评委对某些选手的评分有显著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