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后期则抛弃了这一思想;很明显,这一观点忽视了马克思<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唯物史现、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243~244页)马克思在这里确切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并且指出使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不是有没有剩余劳动,生不生产剩余价值,而是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形式。剩余劳动及剩余价值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8,23(4):95-107
<资本论>也是一部美学经典,它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美学思考.其中引用最多、篇幅最长、评价最高的文献是"汉特医师的划时代报告".该叙事特点是基于马克思美学对"工业病理学"问题的关注.<资本论>引用评赞对象包括医师、学者、教授、牧师、爵士、官员,乃至商人与工厂主等."汉特医师"堪称该知识群体的典范,其品格素质是:敬业精神、人道关怀、批评勇气、公民意识、改良目标.马克思结论:英国有可能完全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改革与进步;恩格斯观察到马克思学说在"有教养者队伍"中广泛传播.其间重要原因归功于<资本论>评赞的为数众多的"汉特医师"们.  相似文献   

6.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7.
俞吾金教授在其<"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提出三个涉及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新见解:(1)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2)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现提出三个不同意见: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中都没使用过异化概念,俞吾金教授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概念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放弃这一概念,因而他所说的情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劳动)概念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因而它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的、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8.
舒尔茨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种.强调"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大作用.如果撇开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不谈,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看,舒尔茨这种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提高要素生产率的突出作用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实物,但不是任何货币和实物都可成为资本,而只有具有价值的劳动产品才可能成为资本.更重要的是,资本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资本的本质是剥削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但却是与马克思科学的资本理论相悖的不科学的资产阶级庸俗观点.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对自我思想历程的回顾以及学术界"断裂论"的解读可以看出,于两年内写就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内部张力,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是张力的表现,也是其原因.在写<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但使用异化"图式"还是囿于人本主义的框架,对人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解答,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以及历史观的决定论思想依旧保持着抽象思辨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重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物质生产的内在向度--分工以及外在实现中介-生产资料的分析之上,既是唯物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又是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现实路径的立足点,还是确立其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周露平 《中州学刊》2014,(5):116-121
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反思,涉及七个问题,一是对马克思哲学观念的反思:劳动人道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二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三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反思:历史主体是人,还是生产力;四是在历史阶段的划分上,马克思对集权官僚制有所认识,又未在理论上明确规定;五是对政治、文化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局限;六是<资本论>的目的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使政治经济学"科学化";七是<资本论>从商品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商品形态的资本关系及由此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反思,涉及七个问题,一是对马克思哲学观念的反思:劳动人道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二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三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反思:历史主体是人,还是生产力;四是在历史阶段的划分上,马克思对集权官僚制有所认识,又未在理论上明确规定;五是对政治、文化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局限;六是<资本论>的目的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使政治经济学"科学化";七是<资本论>从商品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商品形态的资本关系及由此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展开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早期在对异化劳动的哲学批判中阐发了自然异化的思想,中后期进一步通过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经济学批判,从物质变换断裂的角度对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刻地揭示出资本的逻辑是生态问题的实质根源,由此马克思将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置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由于这种"异化论的逻辑"是建立在"未被异化的本真态--被异化的非本真态--扬弃被异化的非本真态实现不被异化的本真态"的预设之上,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这一先验图式,指出"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将"个人"和"社会"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的"项".广松涉将这两种不同批判维度看作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宏伟著作《资本论》,从商品入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灭亡的必然规律。与此同时,也对资产阶级法权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今天,我们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  相似文献   

18.
"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也就是"经济伦理学与<资本论>",这个议题以往很少有人涉及.我国学术界的经济伦理学研究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术语大都来源于西方经济伦理学,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似乎在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视阈之外.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的奢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友  何炼成 《学术论坛》2008,31(3):120-124
文章对<资本论>的奢侈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奢侈思想主要有:奢侈是资本的交际费用;奢侈是资本家的消费特权;奢侈对社会再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对上述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资本论>中的奢侈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由时间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在其《博士论文》中被提出。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对自由时间概念辨析贯穿了马克思毕生的思想轨迹,并最后在《资本论》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自由时间产生于剩余劳动所消耗的时间,对自由时间的把握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创造的自由时间却被资产阶级占有了,社会进步的成果也因此被资产阶级窃取了。在不断地斗争中,无产阶级似乎拥有了自由时间,同一时间而陷入到"产消合一"劳动中,消耗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信息和劳动力价值增殖以自由时间的形式再次被资本无偿占有,产消合一者也失去自由时间而陷入劳动异化之中。因此,必须要扬弃劳动异化,让劳动者整体重新掌握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实现全体劳动者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