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 ,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 ,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谐声关系看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 ,《说文》云 :“鸟之短尾总名”。《唐韵》 :“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 ,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 (用脚踏舂米的杵 ) ,《唐韵》 :“都队切。”端母字。推 ,透母。椎 ,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 ,中古禅母 ,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 (《易径》用“唯”)、惟 (《尚书》用“惟”)、维 (《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  相似文献   

2.
《荣辱》原文: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杨倞注:洁其身,则自清也,但能口说,斯俞浊也.俞,读为“愈”.高亨:“口”疑当作“厶”,形似而误.“厶”古“私”字.《说文》:“厶,奸邪也.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私,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是“厶”乃“公私”之“私”,“私”疑是“私田”之“私”,二字义亦相通.禾按:高疑“口”当作“厶”.观上古字形,“口”作,“厶”作,似无由致混.“口”字无需改,即“言语表达”义.《书·说命》“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之“口”即用此义.欲使人认为“清”,应以行为示之,辩说不仅无补于事,反会致害.故杨倞说深得其旨.  相似文献   

3.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4.
<正>一、亦声字的性质和范围所谓亦声字,是指汉字合体字中主要以声符表义的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定亦声字,往往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形式来说解形体.如:“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这些字历  相似文献   

5.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6.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7.
(一)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就当时而言,收录汉字,最为完备。虽典籍中所无之字,许君亦已收入,如“|”,读若滚,上行读若信,下行读若退。这些字,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汉以前(即许君以前)的古籍中绝无之字,也都收入《说文解字,可见该书搜罗之广。可所断言,《说文解字》所收之字,大致上反映了该书成书时代汉字的面貌。《说文解字》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其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二,为七千六百九十七字(据朱  相似文献   

8.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9.
释洞过水     
《释洞过水》曷为作也?为《记洞过水》而作也.《记》两收戴段二家之集,今先明作者,以理误编之惑;次释水名,以订俗说之诬.段玉裁《经韵楼集》(道光元年刊)卷七有《记洞过水》(代寿阳令龚导江),《戴东原集》卷六亦有《记洞过水》(己丑代),不云代谁;惟“从者应日昨雨盛”,段玉裁乾隆壬子《覆校札记》出校语“本作雨甚”,段集正作“雨甚”,以此为异,余文悉同.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一七六九年)下云:“是年作《记洞过水》一文,自注代寿阳令龚导江.”又谓《戴东原文集》亦有之,“一字不异,未知段作或戴作.”寻光绪壬辰张煦监修本《山西通志·山川考》“入汾四水·洞过水”未录龚导江《记洞过水》,注云:“案此记乃戴氏震作,见东原本集”,不云段作,亦无疑辞.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下不云作记,乃于“三十五年庚寅”下云;“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与戴集注“己丑代”者有一年之差,今  相似文献   

10.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1.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12.
释“家”     
商代甲骨文中有“家”字。 “家”之所以为“家”,《说文》勰释说,是因为“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对于这个解释,段玉裁早就表示了异议。他说:“按此字为一大疑案,豭字省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 段玉裁的怀凝是正确的,他的反问也是有力的。但是,他在问倒了许氏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假说,这假说却也是错误的。他说:  相似文献   

13.
如上图,“(?)字甲文作(1),或作(2),旧不释。今案,此皆为系鸟之形,求其声义,当为“(?)”字之初文。《说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讠为)。(?),(?)或从繇。”段注:“率,捕鸟毕也。将欲毕之,必先诱致之。潘安仁曰:‘暇而习媒翳之事。’徐爰曰: ‘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古人狩猎,为了提高禽兽捕获率、往往在布网设阱时投放活的诱物。这种诱猎手段即叫做“(?)”,所用诱物也叫做“(?)”,后世则称之为“媒”。《说文》所训“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便是指猎人用毕网捕鸟,缚系相应的活鸟(生鸟)充当诱媒,以招引野鸟入彀。《玉篇》、《广韵》等字书,“囮”、“(?)”二字即并训“鸟媒”。“(?)”谓鸟媒,或假“游”字为之,如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徐爰注:“游,雉媒名,江淮间谓之游”。“(?)”之为言诱也,言诱致  相似文献   

14.
释四方     
东南西北四字作方位之名,除南皆非本义,许君未尽知,知亦未尽明也。退处多睱,聊事论释,愿与同好一商定之。东《说文解字:“东,动也,从日在木中。”以动训东,谊犹近是。渭“从日在木中”,则不免望文生义,而与五  相似文献   

15.
《初见秦》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按:刘师培谓“服”与“保”通,是也。“保”,依附。言荆王君臣逃走,向东依附于陈。《说文·人部》“保”字从孚得声,与“附”声近义通。《管子·小匡》:“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当为“受”)”,《鹖冠子·王鈇》则作“家与家相受,人与人相付”,此保、付(通“附”)二字相通之证。《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虢稍遣人分依客舍,以聚众抄晋边邑。”《管子·四称》:“保贵宠矜”(当为“矜宠”)尹知章注:“惧宠而矜夸者,则保依而贵重。”《庄子·列御寇》:“人将保汝矣。”司马彪注:“保,附也。”凡此皆可知“保”为依附义。张文虎谓“服”当依《战国策》作“伏”释为“窜伏”,殊不知“保”、“伏”(通“服”)于此同义,而不当以“窜伏”训之。《十过》:“[重耳]又令人告厘负  相似文献   

16.
一、(9)恋镜湖春色 元稹廉问浙东,喜官妓刘采春。稹尝有诗云:“因循归未得,不是恋鲈鱼。”人注之曰:“恋镜湖春色耳”,谓刘采春也。(《宋诗话辑佚》上,第115页。) 按:“春春”若非有一字衍,则应加人名号。古女子小名选二字者甚夥,如崔莺莺(见元稹《会真记》)、罗罗(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炀帝……偶戏宫婢罗罗”。)、薛琼琼(唐玄宗时良家女,选入宫为筝长,事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丽情集》。)、盼盼(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有爱姬曰盼盼”。)、虫虫(宋·柳永《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郑举举、王苏苏、  相似文献   

17.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 “玄驹”指(虫岂),即蚂蚁,各本均无疑义。“丹鸟”,又称“丹良”,皇侃以为指萤虫。范注云:“丹良即螳螂之转音,丹良即螳螂也。八月萤食蚊蚋,恐无是理。”于是,周本、郭本、赵本、向释、龙本皆据范说注“丹鸟”为丹良即螳螂。《义证》既列范注,又引吴林伯《<文心雕龙物色>义疏》以为指“萤虫”。惟牟本注译皆确认“丹鸟”是“萤火虫”。  相似文献   

18.
形声字的历史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慎最先发明形声字的义蕴,他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黄季刚先生解释道:“事者,其义,其语根;名者、其名,其本字。凡字必有所从受之义而后演为一名,故曰以事为名;形声之字其所从之字多由假借,如以戍为悉,以右为又,是声正是本字之声,而以同声之字代之,故曰取譬相成。”(手校《大徐本说文》批语)按他的意思,形声字的创造,基于语言中的语根(主要是语词,也有语素),就是“以事为名”;取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表达语根的声音,就是“取譬相成”。黄氏在这里没有明文提及形声字的形符,但从“相成”二字可以知道,其中是包含了形符的。黄氏的解释于许意于训诂可谓皆圆通周至。  相似文献   

19.
于声树著名论文《释否定词“弗”“不”》(载《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5)精细的论证了古代汉语“弗”“不”两字的区别。《马氏文通》“状字别义五”说:《论语·公冶长》正义云:“弗者,不之深也。”(指《论语·公冶长》“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宋代邢昺正义:“弗者,不之深也。”)由于《马氏文通》的引用,一般就认为是宋代邢昺最早说明“弗”“不”二字的意义区别的。其实,邢昺的解释是照袭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本书中有两处这种注释:  相似文献   

20.
寤寐思服 《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服”“(?)(?)释”思之也,郑笺释“事也”。后世多从毛传而无(?)(?)(?)释“服”为“思之”,先秦典籍中并无旁证(?)(?)(?)(?)(?)。“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春秋时代(及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见王力为问熹《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的极是。释“服”为“思之”就属于这种情况。 查服、甲文、金文、篆文形体大同小异,皆为强迫奴隶从事劳作之意。故《说文》释“服”为“用”,《尔雅》释“服”为“事”,《广雅》释“服”为“行”,为“任”。杨树达先生在其《积微居小学述林》“释服”条中,考证甚详。(?):“古文服字皆用为职事之义,故旧诂多训为事,此事字,当如今日通言谋事之事。……而综合彝铭,诗(?)《书》诸例,以职事释之云。”看来先贤释“服”为“事”实为的解,并无释“服”为“思之”者。 或以《尚收·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论语》释(?)(?)思之证,而服念之服,仍以释”事“为官服念(?)“从事思考”、“进行考虑”服念二字虽连文,却非联合关系,实为动宾关系。新《辞源》不从旧注,释服念为“反复考虑”,态度是审慎的,解释是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