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迫切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必须正确认识非劳动收入存在的客观基础,保护一切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必须在坚持标准、明确收入合法性基础上,兼顾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必须重视保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合法收入,同时要注意防止负效应、拉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报告关于“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都应该得到保护”的论断 ,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 ,与时俱进地作出的一项英明决策。从理论上重新认识“非劳动收入”的合理内涵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为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它全面地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突出表现在: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深刻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含、“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等。本文对此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非劳动收入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人们对非劳动收入至今仍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甚至把它等同于剥削收入,因此,有必要对非劳动收入作进一步分析,对其性质作出科学界定。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和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及决定分配的因素,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剥削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个人收入被划分为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笔者从多方面论述了淡化这种划分的必要性, 还提出了淡化这种划分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必须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和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非劳动收入、个人劳动收入和配偶劳动收入对双薪家庭中夫妻在工作日市场工作时间、家务时间、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劳动收入的提高可以引起妻子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丈夫休闲时间的增加;个人劳动收入的提高会导致自身的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增加,家务时间减少,并且对丈夫家务时间影响较大;丈夫劳动收入的提高会导致妻子的工作时间减少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妻子劳动收入的提高仅会引起丈夫工作时间的减少;教育可以减少夫妻的工作时间并增加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使家庭中家务劳动更倾向于共同承担.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提高合法非劳动收入和重视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模型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关系,模型显示:(1)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作用表现出双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组合模式决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更是通过要素产出弹性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构作用,即纯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影响有限,而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收入呈现相依性和非线性共变特征。(2)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的影响并非固定,而是存在临界效应,当劳动收入占比达到这一临界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选择无差异。若劳动收入占比小于或大于这一临界值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选择将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其是否能够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优化内部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争议。为厘清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需要在从理论上廓清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的基础上,利用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从整体上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现了“分好蛋糕”的目标;数字化转型通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且对工资率的影响大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产生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净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增加值,实现“做大蛋糕”的目标;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特殊承担。通过揭示数字化转型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可以为二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争议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证依据,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准确描述劳动收入份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轨迹,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基于1997—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劳动收入份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明显的时序波动性和空间非均衡特征,劳动收入份额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具体而言,尽管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呈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但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是劳动收入份额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动因。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前后连贯性,还具有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于二元邻近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收敛性检验表明,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因此,建议积极发展区域间的互补型合作关系,逐渐平滑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性,促进各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在差异中提升,在发展中提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按劳分配。毛泽东强调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坚决反对平均主义。邓小平在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前提下,提出“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新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2.
坚持劳动价值论与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的理论来源和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也不表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理论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价值创造方式不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价值分配形式则要受社会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应当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不至于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我国个人收入的中外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总量分配结构、地区收入分配结构,显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未危及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看,我国居民体现按劳分配要求的生产要素收入将是个人收入的主体,其他要素收入处于次要地位。我国应该长期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其重大的创新意义在于表述更科学,导向更加明确。按贡献分配原则运用的关键在于,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要素贡献大小的度量,应采取市场化的办法解决。按贡献分配必须与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结合,在结合中要特别强调公有制企业充分考虑非劳动要素贡献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充分考虑劳动贡献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至今,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劳动者收入份额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问题已不限于城乡之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集中显现。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性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关于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最新文章做系统综述,以理清学术界中该问题的研究走向,为我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的后续研究和解决做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非国有企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在此过程中,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确认、维护非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加快发展。但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特别是刑法保护已显不力。我们应正视非国有企业蓬勃发展而其合法权益可能遭到严重损害的事实,依据政策和宪法的规定及其他部门法的要求,加强非国有企业合法权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劳动关系调整的目的具有一致性,二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体是一致的.推进这项改革的路径在于,按照“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调整劳动关系,理顺初次分配、再分配关系,逐步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8.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缩小到重新扩大;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四是按国际通行标准看,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一现象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必须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有关收入分配的三方面主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我们面临以下三大与收入分配有关的问题 :一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实际格局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基本目标模式是什么 ?即我们应该向哪种收入分配方式转轨 ?二是各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与对策。这又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合法地收入分配会如何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应采取何种政策加以调节 ?另一方面 ,由各种“灰色”和“黑色”收入 (包括腐败 )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对策。三是国有经济内部的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与规范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