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选择央视看盘BSI指数、封闭式基金折溢价律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比中国股票市场处于牛市与熊市时投资者情绪与上证综指收益率相互影响的不同,并比较中国与美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中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牛市小于熊市;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程度中国股市大于美国股市。  相似文献   

2.
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基于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其信息异质性和对待信息的态度差异性,均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进而影响资产的定价.社交网络是投资者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影响投资者对待信息的态度,两者对于资产定价过程显然存在影响.建立的经济模型考虑了理性投资者和过度自信投资者,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在理性预期和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框架下,研究了社交网络环境下投资者过度自信对资产定价的影响.通过建立信息博弈模型,发现市场存在理性预期均衡,且均衡状态下市场有效性、资本成本、流动性等要素与投资者的类型、社交网络均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像熊市中有人赚钱一样,牛市中也有人亏钱。为什么呢?因为牛市中同样有风险。股市如战场,证券投资和行军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投资者同样也需要认清隐藏在顺境背后的风险。前一段时间股市转暖,个股行情此起彼伏,很多投资者因此得意忘形,对市场风险置若罔闻。  相似文献   

4.
验证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股票溢酬”,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在对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产生的“股票溢酬之谜”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股上市公司2013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月度数据,将我国资本市场划分为“牛市”“熊市”和“震荡市”3个具有典型中国股市特点的市场,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在“牛市”和“震荡市”远小于成熟资本市场,在“熊市”出现了不符合模型设定的负值,同时实证结果也不支持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股票溢酬”,投资者在“熊市”中倾向于“踩踏式杀跌”,在“牛市”表现出强烈的风险偏好倾向,而在“震荡市”中会出现无方向性的混沌式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投资者决策偏好特征的准确刻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随机占优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投资者整体上确实表现出前景理论的决策偏好特征。在牛市,风险厌恶者更喜欢无风险资产,而在熊市,风险喜好者更喜欢风险资产,这说明在牛市环境中(即面对盈利时),风险厌恶者确实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熊市环境中(即面对损失时),风险喜好者也确实表现为风险喜好,这完全符合前景理论所寓示的价值函数特征。  相似文献   

6.
′97中国股市迭宕起伏。荧光屏前,人们时而欣喜,时而沮丧。业内人士称,一年下来,赢家可数,中小投资者多成“套牢族”。 股市不可能使每位投资者均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其魅力所在,更何况中国股市年方7岁。扬帆股海的投资者,成败原因多多,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把握航道——“识时务”乃为首要。 时值辞旧迎新之际,′98中国股市又将如何运行? 既非“牛市”又非“熊市” 说起年度股市,人们常以“牛市”、“熊市”论之。笔者以为,对  相似文献   

7.
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Odean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性别、开户时间、交易频率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倾向差异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倾向,且男性较女性更倾向过度自信,年龄、开户时间和交易频率不同也会对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倾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在面对风险性选择时,投资者具有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本文介绍了过度自信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并运用上海证券市场1997-2006年的个股数据和日收益率研究了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行为,而且在市场上升阶段过度自信的程度要大于市场下降阶段的过度自信程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选取2006-200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投资水平的因素后,以年换手率作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投资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投资者过度自信与上市公司投资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投资者过度自信影响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以上市公司年度托宾Q回归的残差衡量股票错误定价,从非均衡定价的角度直接衡量投资者过度自信,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相似的结果.因此,如何有效减少投资者过度自信导致的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决策,应成为未来引导企业投资政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检验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线性关系,发现二者呈现非线性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性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模型 (SSTAR) 阐述两者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成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重要因素.投资者情绪在牛市中对股票收益率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且投资者展现非理性投资行为;而在熊市中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表现出瞬时促进作用,以及冲击效应持续时间较短特征.最后,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情绪具有一定正向推动,但冲击持续时间和强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生存和发展之本。是投资者进行证券价格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近年来,中国股市经历了从牛市到熊市的大起大落.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越来越关注。主要从信息披露的原理及相关法律规定.论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关系,及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所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其主要表现有过度自信、有限理性、参考偏好点等,而其中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的影响。以2010—201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条件稳健性和会计非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管理层过度自信显著降低了企业财务会计的条件稳健性与非条件稳健性; 不同股权性质的公司中,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非国有控股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的负效应比国有控股公司更大; 严格的外部监管能够显著地减弱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会计的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公司从2001年股市由牛市转入熊市至今一直亏损,亏损的原因是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单一,并且和证券市场高度相关,极易受市场变动的影响,盈利的稳定性比较差,存在着很大风险.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投资者行为拓展为两个维度,即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以中国2009-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的IPO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投资者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对IPO定价和管理者过度乐观情绪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越高,IPO公司超募水平越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IPO首日溢价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都能够塑造IPO公司管理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对IPO公司管理者过度乐观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越高涨,IPO公司管理者越会过度乐观;当IPO公司高超募、现金流充足时,IPO公司管理者的过度乐观能够加剧公司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行为,损害了公司的整体绩效表现;当IPO公司低超募、现金流不足时,IPO公司管理者的过度乐观能够缓解因资金缺乏引起的投资不足,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公司的绩效水平;当IPO公司低超募、现金流不足时,存在着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影响IPO公司整体绩效表现的管理者过度乐观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中国股市存在的"IPO之谜"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IPO公司管理层投融资决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虹 《今日南国》2008,(21):13-14
9月的南宁,又一轮职场新“行情”启动。 如果你看到“牛市”、“熊市”、“被套”、“解套”这些专业术语,不要以为这一定是指股市。现在,这些股市中的专用词汇已经被借用到职场来形容跳槽的人群。在职场,“牛市”被借喻为每年九十月份的跳槽高峰期,有的人在牛市中成功起跳,取得了转折性的进展;有的人跳入误区,跳进困扰,则喻为“牛市”反成“熊市”;跳错槽一蹶不振被称为“被套”;跳槽失败积极寻找到解决之道则是“解套”。  相似文献   

16.
笔者利用我国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指数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分别对牛市和熊市两种行情下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两种行情下,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牛市行情下,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指数的上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熊市行情下,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高频跳跃非参数识别框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及市场环境,对上证A股市场冲击下的交易量与收益率特征进行研究,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揭示信息快速融入过程中投资者的反应及市场交易状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在市场冲击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大幅增加,冲击发生后交易量存在迅速下降的过程;利好、利空的市场冲击对市场交易量、收益率存在非对称影响,整体来说,投资者对利空消息更敏感,但在不同的市场情绪下投资者对市场冲击存在非理性反应,牛市时投资者倾向于对利空消息反应不足,而在熊市时倾向于对利好消息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市场微观结构视角,在引入存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HAM模型考察金融危机的成因.模型发现:投资者的“动物精神”和心理预期在资产价格形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分析者与基本面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资产价格分别起到不稳定机制和稳定机制作用,且前者市场力量很强,导致金融系统具有很强的内在不稳定性.模型揭示了金融市场牛市、熊市的转换机制以及不同类型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刻画了真实金融市场尖峰厚尾、剧烈波动等特征,与经验事实一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中信风格股票,研究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的过度投机性,并以此结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观点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类型及其特征,并揭示了投资者过度投机和有限理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ETF与国外市场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被投资者广泛接受和认可。在国内外基金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与DEA模型相结合,构建了针对于开放式基金的绩效评价体系。选取了三种不同市场行情的样本区间(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对不同行情下ETF和其他类型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丰富了基金绩效评价理论,并为投资者、基金管理人以及监管机构提供建议,以期促进和发展中国ETF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