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文章梳理了笛卡尔将真理知识的体系惟一的建构在人理性能力之上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梳理,阐明了笛卡尔哲学以理性为真理惟一奠基点的特点。笛卡尔强调人精神的理性能力,并把这种能力抬高到真理本源的位置上,则以哲学形式宣布了人的理性能力的独立和在真理系统中的确立,是近代理性主义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哲学.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理性主义、近代理性主义.西方古代理性,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理性,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客观理性.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代的客观理性逐步演变成主观理性,如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相对理性主义或实践理性主义又实现了客观理性.但无论是绝对主义的主观理性还是相对主义的客观理性,都具有实体性的特点,并存在着理性高于非理性以及二者的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3.
很多研究洛克的学者都注意到,通常被归类为经验主义的洛克哲学中存在着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如何看待洛克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成为洛克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系统地梳理可以发现,洛克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不是洛克哲学的局部特征,而是洛克哲学体系的整体特征。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洛克哲学中之所以存在着突出的理性主义倾向,这与笛卡尔对洛克哲学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密不可分。所谓的洛克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实质是洛克哲学中的笛卡尔倾向,这是理解洛克哲学中为什么存在着理性主义倾向的钥匙。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是解读近代哲学的占统治地位的模式,这种解读模式是后世特定哲学史研究立场的产物,深层次看,洛克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只有在这种解读模式下才会成为问题。只有打破这种解读近代哲学的僵化模式,才能正确地看待并最终消解洛克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理性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对理性精神的高度弘扬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哲学的实质取决于近代哲学家对启蒙的理解。康德对启蒙的界定揭示了启蒙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突出人的理性;另一个是鼓吹理性的独立自主。因此可以这样概括:弘扬理性,解放理性正是16—18世纪欧洲哲学的基本目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哥白尼引发的科学革命削弱教会的权威,确立理性的崇高地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根哲学勾勒了近代哲学的基本轮廓,笛卡尔哲学则创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理论体系。笛卡尔哲学不仅阐述了近代哲学的基本构想,描述了理性的运作秩序,进而建构了统一的世界结构,而且为近(现)代思想提供了话语形式或理论架构。从这种启蒙的视野理解近代哲学,将颠覆长期流行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对立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人都将尼采哲学视为非理性哲学的典范.然而,从尼采"超人"理想中可以看出,尼采哲学实际上是"非理性主义"外衣下的理性哲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演绎理性".尼采只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发现并弥补了传统理性无法照应的理性盲区,是以一种与传统理性决裂的方式做理性追求.尼采哲学蕴涵的独特理性价值表明,其仍没有远离理性主义的传统大道.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的我思探讨了知识论的基础作用,经过上帝的中介作用,政治哲学才能够在知识这棵大树上开出成熟的果实。知识之树的比喻蕴涵了笛卡尔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了从知识论、伦理学到政治哲学的演变路径。就笛卡尔的政治哲学来说,它主要论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性概念,使得古典政治哲学向现代政治哲学发生了转向,从而对法国启蒙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对笛卡尔数学方法论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数学方法论的实质是兼具发现与证明双重功能的直观—演绎法以及这一方法的理性主义特征,可以揭示笛卡尔为他的数学方法论向哲学与科学中移植准备的主要哲学依据及其贡献与不足,还可以揭示笛卡尔数学方法论在移植过程中,其理性主义特征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洛克通常被认为是近代第一个将经验主义构造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但是,他在使经验主义认识论理论化、体系化的同时,又将诸多理性主义因素容纳于其经验论体系之中。他不仅与笛卡尔等理性主义者一样视“实体”为最高认识对象,而且主张人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并极力推崇“直观的知识”和“解证的知识”。洛克的经验主义体系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既有本体论上的原因,又与其所处时代人们对理性的崇尚以及对传统知识定义的信守密切有关。洛克的某些思想成为后来康德综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论弗洛伊德学说的哲学和理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学说作为一种建立在性学基础上的精神病治疗方法 ,已经过时 ;从当代的眼光看 ,这一学说的重大意义是在对人类思想影响更为深广的层面上 ,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哲学视野。弗洛伊德学说对传统理性进行拒斥并对理性自身的力量作了限制 ,所以它同传统理性有根本的区别 ;但它不是非理性主义的 ,而毋宁说是一种关于人的新理性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对现行真理定义的几点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大对立思潮。从古希腊开始,理性主义获得了系统和全面的发展,然而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理性主义兴起,他们的批判促使理性主义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思维具有历史的特征.而理性思维只是人类思维的一个阶段.因此,理性思维及与之相对应的理性哲学都无法超越自身的历史局限.理性哲学缺失与当下生活的对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理性极限.而理性的偏见与虚妄的悲剧价值预设正是这种极限的表现.打破理性极限的前提是将理性还原于历史中并具体列出突破理性哲学的叙述方案.  相似文献   

13.
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唯物唯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唯科学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西方唯物唯理论有着不解之缘 ,其代表阿尔都塞的哲学 ,就深受近代唯物唯理论哲学家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被认为是造成现代极权主义政治的主要因素之一,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则自始就构成对理性主义的质疑和解构。与理性主义哲学的政治构想所呈现出的过于乐观、自信的情绪和志向不同,怀疑主义哲学则用一种相对悲观、谨慎的眼光打量人及其生活世界,洞察到人自身的幽暗本性、理性有限的缺陷以及生存多元的事实等,促使人类对自身及其生活的可能和局限具有更加清醒、真确的认识和理解。怀疑主义哲学因而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意蕴:对于任何试图依凭政治的方式创设所谓“完美至善”的人类生活世界的志向应抱有足够的警惕和审慎|在政治领域,人类适度而节制地表现自己作为人的能力实为一种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论中西哲学的现代趋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方哲学在科学理性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 ,经历了认识论的、语言学的和后现代主义的三次根本性的转向 ,其根本目的是拒斥形上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以及终极关怀问题 ;中国哲学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理念 ,追求抽象的人格完善和道德理想 ,但自王夫之哲学起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此呼唤主客二分、主体性的努力一直延续至今 ,其根本的理论旨趣也是要回归人的生存本身 ,从整体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而我国当代学界在人本主义抑或物本主义等多种维度中 ,也形成了关于现代哲学转向的诸多视界。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才能融通古今中西的现代生存理念 ,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的实践生存论  相似文献   

16.
熊伟先生是中国海德格尔思想研究奠基者,生平著述集于《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熊伟可不问胡塞尔,而成功交融海德格尔与华夏思想,因海德格尔是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反叛者,契合华夏非逻辑非科学的思想传统.理性主义传统是哲学主流正道:“哲学”一与科学相伴不离;二与逻辑学同根同源;三与基督教神学因缘难断.恰在视哲学为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才能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因华夏抒情诗歌传统,中国学人自以为和海德格尔思想相契,但谈及哲学主流,必须“从逻辑的观点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如今有两种典型的对立倾向: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文章在梳理、比较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相关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并非格格不入,虽然自然化认识论不再明确使用辩护、合理的理由等概念,但它没有绝对抛弃规范性;相反,它是在遵循传统认识论的某些规范的基础上,秉持逻辑主义的精神侧重描述的方式发展着哲学之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8.
在叔本华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都存在着一种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纠结,这种纠结来源于西方的经验主义和宗教这两个传统。叔本华和早期维特根斯坦企图通过划清界限彻底区分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结果却发现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其实反映了同一世界的不同方面。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纠结与唯我论密切相关,只有摆脱唯我论,回到生活世界之中才能使其问题得到解决。叔本华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由此背离了西方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和基督教传统,这一转向分别启发了尼采、海德格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重新思考哲学和宗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指出:"从康德开始,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哲学的反话语,从反面揭示了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无论海德格尔还是福柯,他们对主体性理性的批判都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黑格尔划定的圈子,即都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对主体性作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批判。要突破传统"理性主义"的窠臼,必然以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取代"认知主体",也就是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哲学才能真正从"意识哲学范式"走向"交往范式",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才能彻底终结。通过"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理性主义范式的转换,摆脱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危机,解放了韦伯工具理性的"铁笼"困境。然而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却忘记"交往理性"的初衷。而"话语权力的平等不是哲学可以用‘应是’就可以实现的,它与文化、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而使现代性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