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性”的源始涵义是指一般自然生命的生生力量,与作为导向生命坏死的“恶性”相对;通过属人的德性伦理学的内在转化,德性则被用来描述人之向善厚生的那种行为动因和道德能力;中(儒家)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的学理思路分别建之于人之纯粹情感能力和纯粹理性能力之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德性论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是基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方法和物理—生物学的学科背景而构建的,并通过人的那种具有超时空抽象能力为实现个体自我生命的独立繁荣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儒家古典德性论立足于主客不分和生命体验的方法论建制,根据人之现世生活的“情感积淀”和人之“此在”状态的生命“境界凝聚”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并且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当代西方德性复兴运动中,从情感角度和情感主义路径构建德性论已成为德性伦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多有汇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的公民教育以公民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需要的品德为基本内容,指向人类总体生活的终极追求——幸福生活,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关怀。它既是培育公民品德的政治实践活动,也是表达人的生存本性、体现对人类总体生活至善追求的道德实践。古希腊公民教育能够对当代公民品德培育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人们的政治与公共生活应充满伦理情怀,需要进行道德辩护,警惕"去道德化"的政治与公共生活;其次,公民品德表达人的公共化存在方式,通达人的幸福生活,公民品德培育应当体现对人的生存关怀;再次,公民品德培育应注重德性的实践性,发挥个体习惯的道德力量;最后,公民品德培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注重发挥社会各方主体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幸福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目的论、幸福快乐论和幸福德性论出发,寻找社会发展"GNH"关怀的理论依据,这对矫正"GDP"崇拜,抵制消费主义快乐观,坚持"中道"德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性与良知的关联是中西哲学共同的重要主题之一,但这一主题往往只在伦理学的界域内得到阐明,而未从存在论层次上深入探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于良知的生存论分析为我们敞开了一种新的视域,他对于经验与先验良知论的批判使我们有必要对于中西哲学中的德性与良知的关联予以重新审视。只有从生存论的视角区分经验论、先验论与存在论良知这样三个维度,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西哲学良知论的思想轨迹并作出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对该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德性、价值与人的生活三者关系的理解.德性以合乎人性需要的价值为根本内容.无论是凝聚于主体的德性,还是表达主体需求的价值,均生成并展现于人的现实生活.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合乎人性的价值原则与价值理想凝于主体,成为德性.同时,德性作为人的精神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造现实生活的重要力量.以人的幸福生活为终极指向,德性的现实即是合乎人合理需要的价值实现过程,由此扬弃德性的抽象化理解.对三者互动关系的解释能够从根本上澄明为何德性之于人是可欲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人的生存关系论是关涉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人的生存表现为生物生命、精神性、社会性的生存个性。对于人的特殊生存而言,审美不但有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实现了人对外物的诗意占有;不但使人以特殊方式实践了自由、解放,更在更高的意义上给予人的本质力量以全面、丰富的确证。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凸现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研究了四种生存理论 ,即黑格尔的精神生存论、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存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海德格尔的自我生存论 ,认为 :无论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自决的力量生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生活自发生成人的本质 ,还是海德格尔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生成人的本质 ,都只能诠释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只有马克思的实践生存理论才能将诸多生存视界整合起来 ,揭示出人的完整的实践本质 ,并由此入手 ,剖析了当代生存哲学研究陷入“准存在主义”误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中西哲学的现代趋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方哲学在科学理性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 ,经历了认识论的、语言学的和后现代主义的三次根本性的转向 ,其根本目的是拒斥形上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以及终极关怀问题 ;中国哲学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理念 ,追求抽象的人格完善和道德理想 ,但自王夫之哲学起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此呼唤主客二分、主体性的努力一直延续至今 ,其根本的理论旨趣也是要回归人的生存本身 ,从整体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而我国当代学界在人本主义抑或物本主义等多种维度中 ,也形成了关于现代哲学转向的诸多视界。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才能融通古今中西的现代生存理念 ,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的实践生存论  相似文献   

10.
从德性理解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既有一般伦理学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自然作为环境伦理学中最直接的对象,具有与人相似的生命特性,这是有德性的人将其道德情怀和品性投射于自然的重要原因。人的环境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间接性,这削弱了道德规则和规范的效力,稳定而内在的德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也能保证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规则的实行。德性的实践品性、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性决定了在环境伦理学中德性的现实性。立足于德性观察和理解问题,有利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也有助于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