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罗贯中《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原本史载 ,其中徐母故事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汉将王陵变》 ,而以宋代说《汉书》的话本为直接依傍。这一事实表明 ,《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有不少是从非三国文献挪移化用。研究《三国演义》要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 ,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中国结”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在传入韩国之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韩国人民所喜爱的小说作品。韩民族对于《三国演义》的喜爱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和鉴赏的层面上,以《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底本的《三国演义》派生作品也在韩国开始出版发行。而韩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盘骚俚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受到了《三国演义》这一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一经与本土文化结合,就必然发生变异,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这是文化传递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当《三国演义》与盘骚俚相结合后,也产生了诸如《赤壁歌》这样的文学作品。笔者在本文当中将从文化传递和变异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典实证的方法论对《赤壁歌》等韩国盘骚俚作品进行考察,阐释《三国演义》与盘骚俚作品影响关系,以求进一步加深对于盘骚俚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政协四川省绵阳市委员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联合发起的“《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第六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0年9月10日至14日在四川绵阳(汉代三国时期的涪县)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130篇。近几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体研究”(文学的研究)硕果累累,“应用研究”(文化的研究)初见成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本届讨论会鲜明地提出“《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的命题,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对《三国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7.
刘再复认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给予了耸人听闻的批判。在元末明初如果没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出现,就不会出现《金瓶梅》,以后也就不会有《红楼梦》出现。鲁智深、宋江是《水浒》思想意义之所在,也是《水浒》文化的异彩。只要认可这两个人物,《水浒》就是伟大不朽的作品。刘再复用夸大其他枝节问题来否定《...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当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这在史学界大概已成定论。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却还在被误认为是个“粉面奸臣”,这实在冤屈他了。其实,我们细读《三国演义》,再和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照来看,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并不是个反面人物,而是基本上属于功过并存,功大于过的正面人物。 如众所知,《三国演义》材料的主要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有关曹操的叙述与描写,在许多重大事件和情节上,甚至包括某些细节,是基本上忠实于《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松之注引的史实的。陈寿  相似文献   

10.
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经翻译后的《三国演义》在东南亚国家传播广泛,东南亚人民对三国文化有特殊的感情。本文分析了东南亚人民三国文化情结产生的原因,结合东南亚游客的消费习惯、行为特点、性格特征等,提出了针对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的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以此扩大四川旅游在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快四川省旅游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政治词汇的汉译英为着重点。作者首先强调了政治词汇翻译的重要性,其次在介绍翻译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政治词汇的翻译要有其“特殊性”,即要适应其所使用的特殊背景。文章的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的翻译要求并结合翻译实践,总结了政治词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翻译策略可分为原语中心翻译策略和译语中心翻译策略两种。前者强调原语,后者突出译语。造成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有翻译发起人的翻译指令、原语文本类型、原语译语写作范式一致性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翻译发起人翻译指令。翻译发起人是翻译赞助人甚至投资人,了解译文交际环境和用途,向译者发出翻译指令,以满足译文读者期望和社会要求,实现自身利益。翻译策略是构成翻译环境的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折衷结果。  相似文献   

13.
翻译标准是贯穿我国漫长翻译史的一大主题。关于翻译标准的探索可以追溯到道安的五失本,此后魏象乾提出正译,马建忠提出善译,直至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四大翻译标准体系体现了我国古代翻译家的翻译智慧,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也是世界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以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制定出适合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教学模式,将机器翻译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实际上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在线翻译工具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于唐朝达到鼎盛。东汉至三国时期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实践;两晋时期逐渐开始对以往译作的翻译批评;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佛经翻译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又指导译场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不朽的经典译作。因此,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翻译实践到翻译批评,再由翻译批评到翻译理论,最终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环形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不仅在翻译技巧方面有着精湛技艺.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即使在现代,他的翻译理论依然有着鲜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中模仿翻译是翻译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模仿翻译水平的高低也是学生翻译技能的反映。为此本文从模仿翻译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培养学生模仿翻译的方法、习惯等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了如何在《新编实用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专科学生的模仿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性别化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目标及女性主义的翻译观等三个方面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阐述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直译模因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其载体——直译文本做出的三种变异:能直译就直译;直译加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女性主义译者从独特的视角体验并指导着翻译实践,彰显出西方女性主义激进的译者主体性。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中国尚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运用,国内某些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虽能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均采用了具有中式色彩的、比较温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