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仁政"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是"仁政"的最高价值追求."仁者无敌"是推行"仁政"的坚定信念.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实现"仁政"的关键.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使人各尽其材,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条件.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是实现仁政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喻,代指事件或情况的结果.其中后者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者.副词"好歹"既可表时间,也可表语气.从认知角度看,概念结构的隐喻是时间副词"好歹"产生的根本机制,而转喻则是语气副词"好歹"形成的内在动因.语气副词"好歹"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歹"出现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二是"好歹"的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3.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4.
反思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性质和形式,正成为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公有"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有制性质和形式的一种传统表述.经过考据后发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共有制".这是一种要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财产作为基础,并且是"共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度.以"共有制"或者"全民所有制"为核心的所有制体系称之为"共产主义".它与"社会主义制度"是并行不悖的,只是所指的内容不同."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公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运行的一种方式和机制,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以价值取向作为基础的.它之后是"地球主义"社会,是全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谢灵运诗中,"景"是"理"的感性显现,"理"是"景"的内在灵魂;"情"借"理"来抒发,"理"附"景"而默存;情景之间借"理"来沟通.情、景、理是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其中,悟理是核心,写景是凭借,抒情是目的.  相似文献   

6.
寻求教育的"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两种本真状态,二者相辅相成,相对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历史."确定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因而也是教育研究的前提.教育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的逻辑起点、目的及实际的教育行为等方面.对教育"确定性"的寻求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有着整体性品格的认识过程,是教育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7.
"的"、"地"、"得"是三个不同的结构助词.虽然历史上它们合用,但分用体现了语法发展的趋势,是规范化现代汉语的要求.今天,社会上混用"的"、"地"、"得"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混用毫无疑问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8.
博弈中的行动对话与认知状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一个人做出行动意味着他使某个事态发生,因而行动是在表达某个真句子.博弈是一个交互行动,即听者与说者进行对话的言语交流或行动对话.因行动的特殊性,博弈中的行动对话是一个说"真话"并且是"听真话"的活动.静态博弈是一个博弈参与人同时"说"与"听"的过程;动态博弈是一个说与听交替的过程.博弈步骤即"说一听"交流的次数.在博弈中通过"听"与"说",参与人的认知状态发生了改变,当然改变程度取决于博弈类型.在动态博弈中,每个参与人归纳地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及清朝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上.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之一.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作为儒家思想的表征,"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摄影文学讨论中所谓"摄影"、"文学"诸元素经"审美复合"已产生新质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摄影文学作品中"摄影"是目的,是主体,"文学"是工具,是附庸.它们根本未能化合,仍是两张皮.据此,"摄影文学"宜更名"文学摄影".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20.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