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信奉保守主义,推行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致使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同时存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偏袒富人的税收政策和严重的逃税之风、扭曲的高关税政策、疯狂的金融投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包含有很多的不稳定性,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直接导致了30年代的大危机。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7,(3)
世界性的社区发展热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以社区为单位展开消灭贫困的运动。公共基金向城市社区倾斜,城市资金、权力向社区流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区高度关注,使社区逐步拥有了对地区议员的选举权,社区在政治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和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萌生于19世纪晚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美国被称为“老左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大体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落三个阶段.1830-1890年为“马拉街车”时代,是公共交通起步阶段,同一时期,地铁、缆车和通勤铁路也发展起来;1890-1920年为“有轨电车”时代,是公共交通的繁荣阶段,有轨电车成为这一时期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公交行业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开始衰落,美国逐步进入“汽车时代”.  相似文献   

5.
作者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综合考察的方法,透视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宗教信仰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变而引起的变迁。作者认为,1929—1933年美国的大萧条,给美国民众带来了诸多伤害,也引起了宗教信仰的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宗教信仰的多样化精神复兴越来越明显,教会的联合化趋势日益增强。作者由此进一步强调,作为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危机和反危机的重要时刻,美国宗教和政府及民众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已经融会成了一种不断随着时代变迁的"伟大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成都市创造性提出了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为核心理念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综述对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相关性的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相关理论在世界田园城市建设中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也应以人口、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五大要素为核心,应综合考虑自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差异提出科学的规划理念,关注城乡空间、功能、经济的平衡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与西部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各条铁路沿线都创建了许多新的城镇,也出现了疯狂的镇址投机。在这场创建新城镇的竞争中,西部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城镇崛起,旧的城镇被淘汰;城镇的分布和发展因而较过去均衡,城镇等级结构也日趋合理;地区性中心城市相继产生,从而确立了它们在地区经济的主导地位。横贯大陆铁路与西部城镇之间的关系既互相依存,又彼此推动。它们之间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美国西部大规模和全面性的开发,为西部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开埠为标志,外滩率先跨出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门坎,到1864年前后,已草创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性商业社区。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上海这座因中外贸易而兴起的城市里,外滩的人文景观发生了又一次重大的变化,黄浦滩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城市社会空间。20世纪20年代是外滩发展的黄金时代,至30年代,外滩最终成为东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国家兴起以功能分区为主旨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热潮。欧风东渐,直接影响了1930年代中国的城市变革即市政改革运动,汉口市政当局效法欧美,数易规划,制定并初步实施的汉口分区规划,使汉口城市空间布局按照现代方式得以重组,从而奠定整个20世纪汉口城市现代化基本格局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中国的城镇贫困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镇贫困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 2 1世纪我国缓解城镇贫困的对策 ,包括收入分配政策、减少失业的就业对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城镇开始逐步进入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和腹地逐步拓展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阶段。然而在推进小城镇改革过程中,小城镇发展存在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脱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功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新问题。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产城融合培育产业区的分析,提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建议,从而促进小城镇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对城市经营、城市形象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城市的土地、土地利用方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城市形象六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经营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城市各要素经营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通过要素的系统配置与整合,塑造具有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三个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支撑现状及其影响,认为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从而使大城市的“城市病”和中小城镇的“空城”现象日益严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城镇聚集效应,以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作用,还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价值。当前,虽然历史城镇保护在政府的主导下有众多参与者,但仍存在着历史风貌的破坏、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根据我国现实,历史城镇保护的当务之急是构建政府保护机制。它包括法律法规制定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保护规划机制、审批机制、监管机制、处罚机制等。历史城镇保护的政府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良好运行必须伴之以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城镇体系布局上存在等级规模结构失调、空间结构失衡、职能结构单一等问题,要再现红土地的辉煌,切实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要完善江西跨世纪城镇体系布局的总体规划,促进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以此为中心带动全省经济的全面腾飞。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小城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小城镇经过多年的建设,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规模小、基础配套设施差、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针对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情况发展特色性小城镇,依靠雄厚农业科教实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小城镇等建议,将对陕西省小城镇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家庭处于转型时期,具体而言,其家庭人口主要是从乡民向市民的转变状态,家庭结构主要是从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过渡状态,家庭伦理主要是从传统向现代的交替状态。从家庭变迁的角度去考察二三十年代的城乡关系,也许会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向,即这种转变时期的家庭状态能折射出一种"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