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系青年"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之所以流行,有主观因素、社会因素和时代因素。青年人以"佛性"自嘲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隐性的消极危害,它会导致青年的信仰丢失和精神迷茫,并通过亚文化的群体化感染,在青年群体中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在价值观层面否定主流社会价值观,最终走向虚无主义。因此,加强青年思想价值引领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学习践行习近平的青年工作思想,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强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佛系青年”的再审视,进一步明确“佛系青年”的内涵和亚文化生产问题,发现“佛系青年”有着隐含的经济基础和媒介使用要求。在社会压力和媒介营造的焦虑环境下,“佛系青年”包含两种不同的成因,一部分青年人借“佛系青年”的共在缓解自身焦虑,另一部分青年人则通过“佛系青年”这一标签维持自我价值,实现自我防御。“佛系青年”强化了个体的自我关注,原子式网络亚文化也由此诞生。原子式网络亚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但可以通过“想象”实现亚文化“共同体”的连接。原子式网络亚文化对“丧”“躺平”等基于社会心态形成的网络亚文化也有一定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态的风向标。"佛系青年"文化体现出的不争不抢、一切随缘的生活态度,是否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低欲望社会?"佛系青年"背后的社会心态是焦虑、迷茫和无助,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和个人成因。青年群体中呈现的低欲望是一种暂时的被动的表面现象,从青年的主流来看,我国尚未真正进入低欲望社会。"佛系青年"文化反映出的社会心态,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4.
自"微"时代诞生以来,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屌丝"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转向特征."微"时代青年亚文化起源于"屌丝"文化,其抵抗形式为二元对立式,以粗鄙性的语言风格来实现自身恶搞、自嘲式精神标签;"丧"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徘徊时期,其抵抗形式是现代犬儒式,以"毒鸡汤式"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的颓废标签;"佛系"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其抵抗形式是退缩式的,以"微"清新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自身的消极性标签."弱"风格、"浅"抵抗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层面发展趋势,争夺网络话语领导权是其内在价值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青年问题的社会视角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制约,社会以为"我"的视角看待青年,影响青年心理,规定青年人生道路,青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投定.青年问题产生的根源应从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寻找.解决青年问题的对策,也要从社会与青年的矛盾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6.
"躺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表层特质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管自己躺平,是一种以"低欲望"为媒介表征,以"自嘲"的话语姿态寻求自我解压的生活方式。"躺平"现象实质上是一场由边缘青年群体掀起的反抗"内卷化"时代焦虑的青年亚文化运动。以"躺平"现象的媒介表征及其自我实践作为研究路径,发现"阶层跃升"不畅和消费主义泛滥是我国社会语境下"躺平"现象的根本诱因,青年群体通过参照极简主义的模式践行"躺平",抵抗"内卷"。因此,为避免"躺平"浪潮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既要发挥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要提升大众媒介塑造正向价值的功能。此外,青年群体自身更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认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过程中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青年农民工"闪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后果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这里从分析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现象入手,就其产生的背景和促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闪婚"的社会后果和危害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青年农民工"闪婚"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锦鲤祈愿"现象的盛行已引发社会舆论。青年们对于网络锦鲤的热捧,究其根本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青年思想领域的一种反映。习近平青年观准确而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青年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行动指南。据此,引导青年群体从"丧"到"燃",走出网络锦鲤这一异质文化的困境,就要以习近平青年观奏响时代主旋律,"燃"出青年人的永久奋斗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的反映。社会思潮的易变的特点与青年人求新、求异、求变的天性合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自我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敢于直面社会,大胆地剖析社会弊病;其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也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最贴近青年生活的一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因而,本文从文明青年与中国梦的关系出发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塑造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道德需要,"中国梦"的实现为塑造文明青年提供了保障,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论青年腐败的心理成因及有效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腐败是我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个性心理发展的有待成熟 ,以及法律、道德观念相对淡薄、“原我”的缺乏制约的释放、变形的心理预期、朝夕相随的消极心理环境等青年腐败的心理成因。并以此分析为基础 ,提出了强化法制和道德教育、建构社会预警机制、改革现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社会环境等有效防范青年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为研究对象,对21世纪信息社会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偶集群体的基本概念、青年偶集群体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行为特点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倡导、弘扬积极的群体行为,控制、克服消极的群体行为,对高等学校如何利用教育和管理两只手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就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部分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呈一定的消极趋向;(2)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在农业与农民问题、民族交往问题、进城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在工人下岗问题、腐败与经济犯罪问题上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在环境问题上存在显著的文化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贷飞速发展,青年在网贷中占主体。鉴于当前青年创业融资难的现状,共青团应创建"青年贷",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共青团创建"青年贷"的各种条件现已具备,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公益性金融信息平台,"青年贷"可参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与资源优势,通过当地基层团委和"青年贷"平台对借款的两次审核,确保借款和平台的安全,充分发挥共青团服务青年、联系青年的作用,持续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贷款,助力青年实现创业梦想。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一群奔赴城市谋求发展而主动选择独居生活的"空巢青年"。这是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共同体自由发展的体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空巢青年"同时也承受着精神上、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压力,难免会出现人际关系冷漠、集体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等问题。应通过自我心理疏导、社会舆论理解、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国家政策的向导等方面的引导,以改善"空巢青年"的生存环境,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在现代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被学者们忽略的亚文化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概括了青年亚文化的消极现象,它们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世纪末俄罗斯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青年精神     
青年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虽然时代不同的发展主题会对青年的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但应该始终强调把青年问题视为影响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他们都对青年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并且都十分强调青年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青年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新鲜活泼而且强健有力、独立有力的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五四青年所代表的青年文化是在近代中国青年阶层诞生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内容来看,《新青年》的主题是“青年”和“青春”。这些大量涌现的以“青年”为主题的论述文章,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青年论述”。陈独秀以“青年”命名刊物的用心主要表现为:首先“青年”是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出现的,有着更强的社会功能,更容易成为社会革新的力量;其次,“青年”本身就包含一种以时间为向度的价值评判的可能。因此,一方面,“青年”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青年”自身就具有道德上的优势,在与老年、老大帝国、旧制度旧文化旧道德的对抗中,能更容易获得认同。现代“青年”角色的产生,是双向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社会的角色期待、社会的规范性力量;一方面是青年的自主意识、角色的自我设计。也就是说,“‘青年’并不只是由来自社会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而是由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学生自身的主体行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的互动形成的”。就近代中国而言,作为社会角色的“青年”的形成,与《新青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五四青年通过对《新青年》的阅读,也产生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就是“青年崇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应用实地考察和访谈法,对街角青年恶性聚集空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恶性聚集空间物理环境为街角青年实施罪错行为创造较多便利条件,空间内人际互动关系形成罪错"借力合作"模式,对街角青年罪错行为产生助推作用,罪错行为是空间物理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共同诱导的结果。再嵌入、社会死角和社群隔离是恶性聚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苹果公司的产品风靡全球,"苹果"热现象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区中衍生出令人瞩目的技术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苹果效应一方面反映了新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的多重互动关系,即技术成为亚文化兴起、亚文化风格传播与建构的重要依托、工具和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也以苹果产品为终端参与了移动互联生活的建构,"果粉"则以"苹果"为纽带进行日常的文化生产实践,亚文化由此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现代社会多元生活方式及个体意识的重要表征。不过,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下,"苹果"逐渐由小众亚文化转变为大众消费时尚,而"苹果"时尚也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