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于有限公司股权变动模式,我国《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但通过解释可得出我国采用的是意思主义模式。各国对于有限公司股权变动主要采取意思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种立法模式,学界对于我国应采取哪种模式存在广泛争议。意思主义和形式主义无优劣之分,在选择上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司法实践,避免纯理论探讨。由于登记制度不完备,形式主义模式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意思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对相关质疑做出有力回应,证明了其自身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借鉴国内外对股权激励的分类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股权激励分为实股激励模式和虚股激励模式,通过对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得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采用实股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要多于虚股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其次,本文对采用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业绩进行比较,得出采用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样本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后业绩有所上升。再次通过回归分析验证,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是正相关的关系,样本公司业绩的上升是因为实施了股权激励。  相似文献   

3.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理论模型的建构,主流观点认为其属于契约模式,也存在放弃审判制度模式、听取意见模式以及家长模式等观点,但现有理论模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属于共识性诉讼模式,哈贝马斯的商谈共识理论可以作为共识性诉讼模式的理论基础。共识性诉讼模式的要素包括共识的主体、共识的客体、共识的类型及共识的领域。共识性诉讼模式既体现于规范之维,又展现于实践之维。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可能存在“共识失真”的情形,需要选择差异化防范进路。  相似文献   

4.
证监会201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为我国企业实施高管股权激励制度扫清了法律障碍,但对高管授予股权的激励效果如何在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议。鉴于此,笔者在详细梳理高管股权激励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高管股权激励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融资成本、投资方向等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如何影响高管离职率、财务舞弊行为及抵制企业被接管等高管特殊行为的争议观点进行深入对比,并探寻国内研究下一步的拓展方向:探究股权激励对高管动机更深层影响,尽可能解决股权激励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理清并比较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实施效果,以及探讨高管股权激励对国家宏观经济的更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账簿查阅权,隐名出资人是否享有此权利关键在于其股东资格的认定。学界、司法界在这一问题上观点不一。从法律解释的角度分析,“实质要件说”中的“参照股权转让规则说”应当得到适用。享有股东资格的隐名出资人欲自己实际行使包括账簿查阅权在内的股东权利,应将股权变动的情况通知公司。有效的通知到达公司后方可产生对抗公司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股权集中度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因素.股权集中度处在不同状况,公司内部代理成本出现不同变化.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了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背景不同,因而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尽管如此,股权集中度能够解释企业产品创新等许多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股权策略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关键性决策之一。本文探讨了影响股权策略的多种内外部因素 ,对不同类型国家跨国公司的股权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并采用权变的观点强调股权策略的灵活性、适应性 ,最后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如何机动、灵活地选择股权参与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司价值评价的基本观点 ,通过运用投资学的评价方法 ,文章对国内现行的两种主要的股权激励模式 ,北京模式和武汉模式的激励及约束效果进行了比较。武汉模式的约束性较强 ,激励性较弱 ,因而比较适用于传统型企业 ;而北京模式的约束性较小 ,激励性较强 ,因而比较适用于创新型企业。  相似文献   

9.
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生效要件并无专条法律的明确规定,针对此适法困惑,股权应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所有权,除了参照公司法相关规定外,还应该参照动产物权变动的有关规定来比照适用。根据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的特点及相关法律规定,股权转让协议仅仅是一个债权行为,背书应该是股权变动的生效条件,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是股权变动的对抗条件。而其中,股权内部登记与股权外部登记产生的法律后果又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处分行为是导致物权变动的最常见方式,而物权变动模式是连接处分行为与物权变动的媒介 或方法。在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下,对于处分行为的界定不同,也将导致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界定和无权处分 合同效力的认定有所不同。以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为视角考察无权处分的概念并选择最为合适的物权变动模 式,可以为解决《合同法》第51条和《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在法律适用上可能发生的冲突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宪法第41条中的“控告权”不等同于、但包含了“行政诉权”的内涵。宪法中的行政诉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作为公权利的“监督权”,二是作为私权利的侵权后的“救济权”。前者是政治性权利,也是实体性权利,后者是非政治性权利,是典型的程序性权利。这意味着人们长期把行政诉权仅仅作为一种救济权或程序性权利有失偏颇。为了规范行政诉权行使的秩序,行政诉讼法对宪法中的行政诉权在内容上进行了缩限,并在权利的外在形式上体现出程序性特征,但这不意味着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诉权所继受的权力属性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
生育权的私权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育权在其产生之初,是为了防御国家对公民私生活不适当的干预.而本文以为仅仅将生育权作为一种人权保护是不够的,于是提出了"生育权私权化"的命题.即应将生育权确立为一种私权(民事权利),适用于私人之间.并且在我国没有宪法诉讼制度的情况下,建立生育权的民事保护体系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方法上,环境权的属性是一种理论假设,其构成了深入研究环境权体系的起点和基础,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这一点。将环境权定位为一项基本人权是目前认可度最高、也最为合理的假设,但依照体系建构的要求,其还必须解决自身的普遍性和正当性问题。以习惯权利为基础区分环境权的应然和实然层面,可为环境权的基本人权属性提供更加充分的论证,也是进一步探究环境权体系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完整产权是指剩余控制权与剩余收益权结合在一起并落在同一主体上的一种制度。某一产权主体若只具备其中的一部分,即为产权残缺。产权残缺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源,改变残缺产权制度,确立完整产权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与其他自由主义的比较研究,展现当代著名古典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权利理论。本文首先纵向性勾勒了近代以来的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权利观,说明了权利概念在其整个自由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继而指明在哈耶克的理论视野中,把自由之论证和保障的基础诉诸于权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接着阐述了哈耶克的以“正当行为规则”为核心的否定性权利观,并对比性地指明了罗尔斯等新自由主义者的肯定性权利观,再进而分析其理论原因是与哈耶克的进化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建构理性主义认识论进路。最后总结说明了古典自由主义者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等人在理论路向与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在对比分析中,以哈耶克的权利观为视角,审视批判了相关的肯定性的权利理论。   相似文献   

16.
优先权是一项传统的担保物权,优先权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后经法、日等国民法加以继承完善,逐步发展为一个由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组成的完整物权体系。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优先权制度都有规定并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宜将独立的优先权制度规定于物权法中,成为与抵押权、留置权、质权并存的一项担保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沉默权 ,从学理上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 ,最早始于英国 ,后又在美国推行 ,并波及欧洲诸国 ,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现在国际文件都有规定。西方沉默权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一项人权、是一项“不说话”权利、是一项实施无罪推定的权利。对沉默权学者有不同见解 :有的认为它不利于打击犯罪 ;有的认为取消之必然不符合宪法。西方沉默权引入我国 ,争论已久 ,有的主张引入 ,有的反对引入 ,有的主张既要引入又要限制  相似文献   

18.
论水权的定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水权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全面分析了各个学派对水权的界定,并作了较详细的评述.作者认为水权作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对水的权利,包括水物权和取水权两部分.水物权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包括资源水权和产品水权两类;取水权为准物权性质的权利,是资源水转化为产品水的前提.水权是以水物权和取水权为基础的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权利的总括.  相似文献   

19.
对矿业权概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矿业权还只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尚未被法律所确认。学界主流的矿业权物权化思路缺乏对国情下矿业权概念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的反思。应当跳出矿业权概念的局限,以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核心构建我国的矿业法律体系。探矿权是物权化的债权,采矿权是债权与所有权的组合体。建立起完善的矿业行政合同制度,才能实现矿业权人利益保护与资源有效管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法理论关于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值得商榷。所谓支配权,并非某种类型的民事权利,而是所有权利人对其民事权利范围的控制属性,物权具有支配性,债权也具有支配性。所谓请求权,都是权利人在其原有权遭受侵害后所享有的以恢复原有权的内涵利益为内容的救济权,独立的请求权是不存在的。抗辩权和形成权根本不是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应当区分为原有权和救济权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