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录片是以真实性表达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这种真实性既要表达拍摄者的思想和观点,又要尊重被拍摄者尊严和感受。在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这二者的关系彼此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纪录片真实性的二维空间。纪录片的编导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怎样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语境的变换,"真实"的涵义也不断地改变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编导们所应恪守的是真实性这一纪录片与生俱来的特性,以及尊重被拍摄者的感情与尊严。在这样的双重维度下,纪录片的真实是可以无限逼近却无法真正触及的。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作为与剧情片相区别的纪录片,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中形成了类型多元、流派繁多的风格模式,为现代纪录片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对西方纪录片风格演变的历史进行描述和特征分析,提出本土纪录片创作策略,以期为本土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随着虚拟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勾勒出纪录片在数字时代真实观的嬗变,以期对纪录片中"虚拟影像"与纪录片真实观念的复杂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的纪录片创作表现出故事化趋势.纪录片故事化有其诸多原因并有助于加强传播效果.纪录片的故事化技巧包括细节、长镜头、组织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值的扭曲.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讨论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的当下,一直是个纷争不断却始终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真实与虚构观念的混杂以及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对虚拟文本表现手法的借鉴导致的纪录片观念和实践创作的复杂格局,更加重了厘清纪录片"纪实"特征的困难。本文尝试从符号学的型文本特征以及"一度区隔"的概念展开以讨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拨开长期以来笼罩在纪录片概念、创作手法等争议话题上的重重密云,从新的理论途径重新考察、理解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实,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一、人物纪录片必须展现真实环境中的人 可以说,“原汁原味”的生活,是纪录片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层面,给纪录片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人物纪录片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以往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思潮的冲击,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与西方舶来的纪录片理念在本质上是有一定出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写意和含蓄。让含蓄婉约的中国人接受纪录片这种"赤裸裸的真实",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这是纪录片在中国,又或是中国纪录片在创作方式和受众群体上与西方的不同点之一。这是一种在文化上、在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电视艺术实践经验,提出了纪实美学、比较美学、想象美学、意象美学等纪录片美学理念,结合实例对各种美学理念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做了深入分析,试图解答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出现的若干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张以庆创作的一系列纪录片作品为例,从纪录片创作的三个过程来探讨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渗透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题材的选择和开掘是编导主观评判、取舍、参与的结果;在实地拍摄阶段,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细节的抓取有赖于编导的主观能动性;到了后期剪辑阶段,编导的艺术水准决定着纪录片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人类学看边缘纪录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纪录片的创作 ,从题材上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科学文化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近些年来我国创作的有影响的纪录片大多属于人类学的范畴 ,被记录对象在地域上很多是边缘性的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排除政治上的功利 ,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 ,比较和相对的创作思想 ,去客观、冷静地对边缘的人与事作记录 ,是这类题材的创作观。边缘纪录片也不应只是人们的猎奇和满足人们的窥视欲 ,而应成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载体和媒介。只有抱着对人类文化作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作 ,这样的纪录片才真正属于全人类 ,中国的纪录片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16.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借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也能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我们不妨把"朴"看做是纪录片所赖以存在的真实内容,"巧"则看做是它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这样,作为"历史使者"的纪录片就能够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了。  相似文献   

17.
真实再现成为当代纪录片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纪录片能否以现代电视技术真实再现已经消失的场景和画面,真实再现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对纪录片的影响如何。当代电视技术条件下,使真实再现变得简单而实用,国内外大量的纪录片开始大量使用,如何合理的有度的使用真实再现,使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观念,值得我们很好的去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承袭电影的血脉兼容现代电子、教学的成果降生,吮吸着文学、音乐、光学等人类文明的乳汁成长起来。这种超越其任何母体的杂合优势,注定了它今天乃至将来强大的生命力。电视纪录片是为了纪录历史而有意识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过程进行真实反映的电视节目。这一定义为了在文字上简练、概括,没能够对它的方方面面做更周密的考虑,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时进行拓展性的说明:1.纪录片的主体是为了纪录历史、传播文明、阐明思想而进行创作的电视工作者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纪录片的重要功能。同时,它也肩负着传播文明、启迪心智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多媒体移动终端,手机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优势日益凸显。手机所具备的便携、移动、隐蔽、高效等技术特征为手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突破传统模式下种种技术限制的可能,具有独特的创作优势,同时,这种技术的进步又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创作的艺术空间,在内容、形式与风格上都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美学特征。如何更好地利用手机的技术优势,开发其艺术潜能,将手机纪录片发展成为完善的艺术形式,成为纪录片创作领域值得期待和关注的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20.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创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其创作理念与风格也在发生变化。影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观众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与感受虽是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但解说词的本质仍属于文字。因此,必须在纪录片制作的大背景下,思考解说词的创作。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我们分析解说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此采用案例分析法,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对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理念进行多视角的分析与总结。认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以影视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不仅需要对纪录片的受众定位与传播内容进行研究,还要具有一定的拍摄与剪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